第367集:当铺里的新登记本

又过了几个月,端午前几天,李寡妇来了。她穿着件新做的红布衫,手里提着个布包,里面是刚做的粽子。“周掌柜,我来赎银簪。”她笑着说,“我闺女下月初就要出嫁了,这簪子得给她插在头上。”

周砚堂找出银簪,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氧化发黑,才递给李寡妇:“这簪子保管得好,跟新的一样。您闺女出嫁,是大喜事,可得好好热闹热闹。”

李寡妇接过银簪,眼眶红了:“去年要是没您这十五块现洋,我闺女的嫁妆都凑不齐。您这册子上记着我闺女出嫁,我就知道您没忘了我家的事。”

周砚堂拿出牛皮册,翻到李寡妇那一页,笑着说:“您看,我还等着您来报喜呢。”他提笔添上:“次年五月,李寡妇赎回银簪,其女婚嫁,盼夫妻和睦。”

陈六儿站在旁边,看着李寡妇喜滋滋地拿着银簪走了,又看了看周砚堂手里的牛皮册,突然觉得,这旧旧的牛皮册,比那崭新的登记本贵重多了。它记的不是冰冷的账目,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段段带着盼头的日子。

深秋又至,周砚堂的牛皮册已经记满了大半本。有天晚上,当铺打烊后,他坐在油灯下,翻着牛皮册,一页页看过去,嘴角时不时露出笑意。陈六儿端着杯热茶过来,放在他手边:“掌柜的,您这册子,都能当故事书看了。”

周砚堂喝了口茶,点点头:“可不是嘛。每一页都是一个人的念想,有的实现了,有的还在等。咱开当铺,不光是做买卖,更是帮人守着念想。等我老了,把这册子交给你,你也得记着,登记本记的是物,小册记的是盼,不能忘了人家的念想。”

陈六儿接过周砚堂递过来的牛皮册,入手沉甸甸的。他翻开一页,看着上面工整的小楷,仿佛看到了张秀才的玉佩、李寡妇的银簪、王掌柜的青花瓶,看到了那些藏在当物背后的期盼与欢喜。

窗外的冷雨又下了起来,可当铺里的油灯却亮得温暖。新登记本安安静静地躺在柜台左边,牛皮册则放在右边,一新一旧,一冷一暖,就像周砚堂说的那样,一个记物,一个记心,缺了哪个,都不成。

后来,陈六儿真的接了周砚堂的班,成了恒信当铺的新掌柜。他也像周砚堂那样,在新登记本旁边,放着一本牛皮册,一页页记着客人的当物与盼头。有人问他,都用电脑记账了,还记这旧册子干啥?他总会笑着说:“登记本记的是物,小册记的是盼,不能忘了人家的念想。”

那本牛皮册,就这样在恒信当铺里传了一代又一代,里面记着的,不只是一个个当物,更是一段段温暖的时光,一颗颗装着人心的滚烫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