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底来的人》(261-270集)

有一次,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玩具船掉进海里,玩具船飘到海葵旁边,海葵们立刻集体收缩。小朋友急得快哭了,林小满赶紧潜下去,把玩具船捡起来,对海葵们说:“它不是垃圾,是小朋友不小心掉的,我们已经拿走了,别生气啦。”海葵们这才慢慢展开触手,紫色的、粉色的、蓝色的,在海里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漂亮极了。

小主,

苏青则趁机研究海葵的“洁癖机制”——她发现,海葵的触手上有很多微小的“传感器”,能分辨出天然物质和人工垃圾,一旦接触到人工垃圾,传感器就会发出信号,让海葵收缩触手。“这个机制可以用于‘海洋垃圾探测器’!”苏青兴奋地提取了海葵触手的传感器样本,打算仿制出能精准识别垃圾的探测器。

当天晚上,观测站的监控屏幕上,海葵们正展开触手,随着海浪轻轻摆动,偶尔有小鱼游过,它们就用触手抓来吃,一派和谐。林小满看着屏幕,笑着说:“没想到这些‘洁癖患者’,居然成了海葵湾的‘守护神’。”沈星点头,在日志里写道:“海洋生物的‘小脾气’,往往藏着保护海洋的智慧——海葵的‘洁癖’,是对人类的提醒:请爱护这片海,别让它变脏。”

第265集:“会画画”的章鱼(二)

还记得第256集帮苏青修机器的“章鱼师傅”吗?最近它又出了新花样——苏青在实验室的窗边放了一块黑板,本意是记录实验数据,结果第二天一进门,黑板上画满了歪歪扭扭的线条,旁边还沾着几滴墨汁——是章鱼师傅的“杰作”。

“它什么时候学会画画了?”苏青哭笑不得,林小满趴在窗边,对着海里喊:“章鱼师傅,你昨晚是不是来黑板上画画了?”没过多久,章鱼师傅就从海里钻出来,用触手抱着一块小礁石,放在窗台上,像是在“敲门”。

林小满把它抱进实验室,放在黑板前,章鱼师傅立刻用一条触手沾了沾墨汁(不知道它从哪里弄来的),在黑板上画了起来:先是画了一个圆圈,代表太阳;然后画了几条波浪线,代表海水;最后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小人,旁边画了一只章鱼——显然是在画它和林小满。

“你这画的是‘我和章鱼师傅在海边玩’吗?”林小满笑着问,章鱼师傅点了点头,又用触手画了一艘船,船上画了三个小人,旁边画了几条鱼——是在画妙探组的科考船和他们一起出海。苏青看着黑板上的画,突然有了个主意:“不如我们给它准备点颜料,看看它还能画什么?”

她找来了无毒的水彩颜料,挤在盘子里,放在黑板前。章鱼师傅眼睛一亮,用触手沾了红色颜料,画了一朵花;沾了蓝色颜料,画了一只水母;沾了黄色颜料,画了一只小海龟——虽然线条歪歪扭扭,但一眼就能看出画的是什么,活像个初学画画的小朋友。

消息很快传开,附近的渔民和游客都来观测站看“会画画的章鱼”。章鱼师傅也不怯场,每天都准时来实验室“创作”,画完还会用触手拍一拍黑板,像是在“展示作品”。有一次,一个小朋友送给它一支彩色粉笔,它居然用触手握着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彩色的鲸鱼,引得大家拍手叫好。

苏青则趁机研究章鱼的“绘画能力”——她发现,章鱼的触手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记忆力,能记住自己画过的图案,还能根据看到的东西进行“创作”。“这说明章鱼的智商比我们想象的还高!”苏青兴奋地记录数据,林小满则把章鱼师傅的画都拍下来,贴在观测站的墙上,做成了一个“章鱼画展”。

当天晚上,章鱼师傅画了一幅“全家福”——黑板上画了三个小人(妙探组)、一只章鱼、一只海鸥(嘎嘎)、一群海胆、几只水母,还有一只海龟,周围画满了波浪线和珊瑚,像是在说“这是我们的家”。林小满看着画,笑着说:“章鱼师傅不仅是‘维修师傅’,还是‘画家’——以后我们观测站,又多了个‘艺术家’。”

第266集:“挑食”的鲸鱼宝宝

妙探组最近在跟踪一头刚出生的座头鲸宝宝,它的妈妈“浪花”身体不好,无法分泌足够的乳汁,苏青只好研制了“鲸鱼宝宝专用营养液”,希望能帮它补充营养。可每次把营养液送到鲸鱼宝宝嘴边,它都扭过头,一口都不吃,还对着林小满“哼”气,像是在“挑食”。

“这孩子怎么这么挑?”苏青看着营养液,又检查了一遍配方,没问题啊——成分和鲸鱼乳汁几乎一样,还加了维生素。林小满潜到海里,靠近鲸鱼宝宝,耳麦里传来它委屈的声音:“不好喝!没有妈妈的味道,有点苦!”

原来,鲸鱼宝宝习惯了妈妈乳汁的味道,苏青的营养液虽然营养丰富,但少了一种“妈妈的味道”——浪花的乳汁里,含有一种只有座头鲸妈妈才有的“信息素”,这种信息素能让鲸鱼宝宝有安全感,也让乳汁有了独特的香味。

“那怎么办?我们总不能提取浪花的信息素吧?”沈星皱着眉,林小满却突然笑了:“我有办法!”她回到观测站,找来了一些浪花脱落的皮肤组织(之前跟踪时收集的),把它们磨成粉末,加入了营养液里——浪花的信息素就藏在皮肤组织里。

当林小满再次把营养液送到鲸鱼宝宝嘴边,它先是闻了闻,然后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眼睛一亮,立刻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浪花看着宝宝终于肯吃东西,用脑袋蹭了蹭林小满的潜水服,像是在“道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没过几天,鲸鱼宝宝又开始“挑食”了——这次它喝了两口营养液,就把嘴闭上了,还对着林小满摆尾巴,耳麦里传来它的声音:“要加点‘甜的’!就像上次海龟生日时,珊瑚们发光的那种‘甜’!”

“甜的?是指荧光藻吗?”林小满想起第253集,珊瑚们用荧光藻给海龟过生日,那种荧光藻确实有淡淡的甜味。苏青赶紧从实验室里拿出之前提炼的荧光藻,稀释后加入营养液里。

第267集:“挑食”的鲸鱼宝宝

“甜的?是指荧光藻吗?”林小满盯着鲸鱼宝宝圆滚滚的脑袋,耳麦里还在传来它撒娇的声音:“就是发光的、有点黏糊糊的那个!上次大胖(棱皮龟)生日,珊瑚们撒的那个,好吃!”

她立刻冲回观测站,翻出第253集时剩下的荧光藻样本——那是苏青提炼的深海荧光藻,自带淡淡的甜味,当初珊瑚们就是用它给棱皮龟当“生日装饰”的。苏青半信半疑地把荧光藻稀释,滴了几滴进营养液:“这玩意儿含糖量低,倒是不影响营养,就怕它又挑三拣四。”

可当林小满捧着营养液潜回海里,鲸鱼宝宝闻了闻,立刻凑过来,吧嗒着嘴喝得飞快,连嘴角沾的营养液都用小舌头舔干净了。浪花在旁边看着,用鳍轻轻拍了拍林小满的潜水服,耳麦里传来它温柔的声音:“谢谢你,它好久没吃这么香了。”

可没过两天,鲸鱼宝宝又“闹脾气”了——这次它倒是喝了营养液,却只喝了一半,就叼着营养液的管子,往深海游去。林小满和苏青赶紧跟上,跟着它游到一片长满海带的海域,鲸鱼宝宝突然停下来,用小脑袋蹭了蹭海带,又回头看了看林小满,耳麦里传来它的声音:“要加这个!脆脆的,好吃!”

“它居然要加海带?”苏青瞪圆了眼睛,鲸鱼宝宝是肉食性的,按理说不该吃海带。可看着鲸鱼宝宝期待的眼神,她还是把海带剪碎,煮成汁,加进了营养液里。没想到鲸鱼宝宝喝得更欢了,连喝了两大瓶,最后还叼着一根海带,游到浪花身边,像是在给妈妈“分享零食”。

接下来的一周,鲸鱼宝宝的“挑食清单”越来越长:周一要加荧光藻,周二要加海带汁,周三居然要求加几颗浮游生物当“点缀”,周四更是离谱,指着妙探组船上的柠檬,要加“酸酸的水”(柠檬汁)。苏青被折腾得哭笑不得,却意外发现,加了这些“配料”的营养液,不仅鲸鱼宝宝爱喝,营养吸收率还提高了15%——原来不同的海洋植物,能互补营养液里的微量元素。

“这哪是挑食,是‘营养搭配师’啊!”沈星看着苏青整理的“鲸鱼宝宝专属配方表”,笑得直摇头。表格上详细写着:每日营养液需添加荧光藻0.3ml、海带汁5ml、浮游生物10颗,每周三加一滴柠檬汁,备注“若鲸鱼宝宝摇头,需检查是否少加了海带”。

半个月后,鲸鱼宝宝长壮了不少,已经能跟着浪花一起捕食小鱼了。临走前,它特意游到妙探组的船边,用小脑袋蹭了蹭林小满和苏青的手,还叼来一颗漂亮的珍珠,放在苏青的脚边——像是在感谢她半个月的“特制营养液”。苏青把珍珠收下,在配方表的最后写道:“科研最大的收获,不是公式和数据,是学会倾听每一个小生命的‘需求’——哪怕它只是个挑食的鲸鱼宝宝。”

第268集:“会报时”的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