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集:“藏东西”的海胆
“苏青!你昨天泡的海藻营养液呢?我今早要测重金属吸收率,瓶子空了!”林小满举着个空荡荡的玻璃罐冲进实验室,罐口还沾着几根尖尖的黑刺——不是鱼鳍,是海胆的棘刺。
苏青正对着电脑改“水母振动预测公式”,闻言猛地抬头,差点把咖啡洒在键盘上:“不可能!我昨晚特意放在窗边的架子上,盖得严严实实的!”两人凑到窗边,架子上除了一道浅浅的划痕,只剩几粒黑色的小颗粒——是海胆的排泄物。
“肯定是‘刺球军团’干的!”林小满咬着牙,她口中的“刺球军团”,是观测站附近礁石区的一群黑海胆,平时总喜欢爬进实验室窗户下的石缝里晒太阳,之前还偷过苏青的小鱼干。她套上潜水服,刚潜到礁石区,就听见一片窸窸窣窣的“悄悄话”:“别告诉她藏在‘秘密基地’!那东西甜甜的,比海带好吃!”
林小满循着声音找过去,在礁石最深处的一个洞穴里,终于看见“罪证”——十几只黑海胆围成一圈,正用棘刺推着那个空玻璃罐,罐底还沾着最后一点营养液,几只小海胆正趴在罐口舔得津津有味。“你们偷我的营养液干什么?那是用来做实验的,不是零食!”林小满叉着腰,一只最大的海胆(她私下叫它“刺球老大”)用棘刺碰了碰罐口,耳麦里传来理直气壮的声音:“好吃!我们要存起来,冬天当糖吃!”
原来,最近海水温度下降,海胆们开始囤积食物,昨天晚上看见窗边的营养液,觉得“味道好”,就偷偷退回了洞穴。苏青闻讯赶来,举着她的“生物行为记录仪”,刚要拍,“刺球老大”突然用棘刺顶了顶旁边的礁石——洞穴深处居然还有十几个空瓶子,有苏青之前丢的试剂瓶,还有林小满的护手霜瓶子,甚至有个空的小鱼干罐头,全是“刺球军团”的“收藏品”。
“你们这是把洞穴当‘仓库’了?”苏青哭笑不得,林小满则和“刺球老大”谈判:“营养液不能吃,吃了会拉肚子。我给你们带海带和紫菜,你们把藏的瓶子都还回来,好不好?”“刺球老大”犹豫了半天,用棘刺碰了碰林小满的手,算是答应了。
接下来的画面让两人笑喷:十几只海胆排着队,用棘刺推着瓶子往洞外挪,有的推不动,就用棘刺勾着同伴的刺“搭便车”;“刺球老大”则叼着护手霜瓶子,小心翼翼地递给林小满,像是在说“这个还给你,别生气”。苏青趁机用记录仪拍下了全过程,还在洞穴口装了个微型摄像头——她想看看,这些“刺球”到底还藏了多少“宝贝”。
当天晚上,观测站的监控屏幕上,“刺球军团”正围着林小满送的海带大快朵颐,而它们的“秘密基地”里,只剩下几个光滑的鹅卵石——看来是把“赃物”都交出来了。林小满看着屏幕,突然笑了:“以后我的营养液,得加个‘防海胆锁’;苏青,你的试剂瓶也别随便放了,小心又被当成‘收藏品’。”苏青点头,在实验室的窗户上贴了张纸条:“警告:禁止刺球军团入内!违者没收海带供应!”
第262集:“会指路”的贝壳
妙探组接到一个奇怪的委托:一位老渔民的孙子在海边玩耍时,不小心把爷爷传下来的“珍珠贝壳”弄丢了,那贝壳上刻着老渔民年轻时的航海路线,对他来说意义重大。可海边贝壳千千万,怎么找?
“别急,我问问‘贝壳们’。”林小满蹲在海边,捡起一只小扇贝,指尖轻轻碰了碰贝壳上的纹路——她的“海洋共情”不仅能和活生物对话,对长期生活在海里、吸收了海洋能量的贝壳,也能感知到微弱的“记忆”。耳麦里传来一阵模糊的声音:“跟着‘转圈的’走……它在‘哭’,因为找不到主人了。”
“转圈的?”林小满疑惑,突然看见远处的沙滩上,一只半大的珍珠贝壳正不停地转圈,壳口对着大海的方向,时不时开合一下,像是在“焦急”地寻找什么。“就是它!”老渔民激动地喊,那正是他孙子丢的贝壳。
可当众人跑过去,贝壳却突然往海里爬,爬几步就停下来,回头看看,像是在“引路”。“它要带我们去哪里?”苏青举着摄像机跟上,林小满的耳麦里传来贝壳的声音:“主人的‘老朋友’在里面……它快不行了,要告诉主人。”
贝壳一路爬到海边的一座旧灯塔下,钻进了灯塔底部的石缝里。林小满跟着钻进去,借着手机灯光一看,石缝里居然有一只老海龟,它的壳上有一道旧伤,正虚弱地趴在那里,旁边还放着一颗小小的珍珠——是珍珠贝壳的“孩子”。
“这是我年轻时救的海龟!”老渔民红了眼眶,“当年它被渔网缠住,我把它救下来,它每年都会来灯塔下看我,没想到这次受伤了……”原来,珍珠贝壳的“记忆”里,存着老渔民和海龟的故事,它丢了之后,先是着急地转圈,后来感知到海龟受伤,就赶紧回来“指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苏青立刻拿出急救箱,给老海龟处理伤口;林小满则抱着珍珠贝壳,耳麦里传来它安心的声音:“找到主人,也找到老朋友了……以后我还要帮它们传话。”老渔民接过贝壳,把它和那颗小珍珠放在一起,笑着说:“以后你就是‘灯塔信使’了,我天天来陪你和老海龟。”
从那以后,妙探组每次路过灯塔,都会看见珍珠贝壳趴在石缝口,只要有人靠近,它就会开合贝壳,像是在“打招呼”;而老海龟的伤好了之后,也天天守在旁边,成了灯塔下最特别的“守护者”。沈星在日志里写道:“太平洋底的每一样东西,都藏着故事——一只贝壳,也能成为最忠诚的‘信使’,因为它记得所有的温暖。”
第263集:“怕痒”的海参
苏青最近在研究海参的“再生能力”——她想提取海参体内的再生因子,用于深海机器人的自我修复技术。可她刚把几只海参放进实验缸,第二天就发现,海参们全都“消失”了,只剩下缸里的海水和几根海参的“断刺”。
“不会是被什么东西吃了吧?”沈星皱着眉,林小满却笑着摇了摇头:“不对,我刚才路过实验室,听见缸里有‘偷偷笑’的声音。”她趴在实验缸边,指尖碰了碰海水,耳麦里立刻传来一阵憋笑的声音:“别碰我肚子!痒!痒死了!”
原来,苏青为了方便观察,在实验缸里装了几个微型摄像头,还在缸底铺了一层光滑的玻璃——海参们趴在玻璃上,摄像头的红外线照射在它们肚子上,让它们觉得“痒得受不了”,于是干脆“逃”了出去。林小满顺着地上的水迹找过去,在实验室的柜子底下,找到了缩成一团的海参们,有的还在偷偷用触手挠肚子,活像一群怕痒的小孩子。
“你们怎么逃出来的?”林小满戳了戳一只小海参,对方“噗”地吐出一根内脏(海参的防御手段),耳麦里传来委屈的声音:“缸里太痒了,我们就顺着管子爬出来了……柜子底下暗,不痒。”苏青这才发现,实验缸的排水管没关紧,海参们居然顺着排水管爬了出来,躲进了柜子底下。
“对不起啊,是我没考虑到你们怕痒。”苏青赶紧把摄像头的红外线关了,又在缸底铺了一层柔软的海泥——海参们喜欢趴在海泥上,这样就不会觉得痒了。可当她把海参们放回缸里,却发现有一只海参的触手断了一截——是刚才逃出来时被柜子门夹到的。
“怎么办?它的触手还能长出来吗?”林小满着急地问,苏青却眼睛一亮:“正好!我们可以观察它的再生过程!”接下来的几天,妙探组天天盯着实验缸——那只断了触手的海参,每天都在长大一点,三天后,断口处冒出了小小的芽,一周后,居然长出了完整的触手!
“再生因子的提取成功率提高了!”苏青兴奋地记录数据,林小满则趴在缸边,听着海参们的“聊天”:“它的新触手好嫩啊!”“缸里现在不痒了,我们不逃了!”“以后别碰我们肚子,不然还逃!”
苏青在实验日志里写道:“海参不仅有再生能力,还有‘怕痒’的小脾气——科研不仅要严谨,还要懂‘生物的小情绪’。”从此,她的实验缸里再也没有装过红外线摄像头,缸底永远铺着厚厚的海泥,而海参们也成了实验室的“常驻嘉宾”,偶尔还会用触手碰一碰苏青的手,像是在提醒她:“今天的海泥该换了,不然我们又要逃哦!”
第264集:“爱干净”的海葵
观测站附近的“海葵湾”,最近来了一群新住户——几十只色彩鲜艳的海葵,它们把家安在礁石上,可奇怪的是,只要有游客把垃圾扔进海里,它们就会集体收缩触手,直到有人把垃圾捡走,才会重新展开。
“这是海葵的‘应激反应’吧?”苏青举着她的“水质检测仪”,测了测海水,没什么问题;林小满则潜到海里,靠近一只紫色的海葵,耳麦里传来它嫌弃的声音:“脏!那些东西(指垃圾)飘过来,粘在我触手上,难受死了!”
原来,这些海葵是“洁癖患者”——它们的触手非常敏感,只要碰到塑料、易拉罐之类的垃圾,就会觉得“脏”,立刻收缩触手,直到垃圾被清理干净,才会“原谅”人类。林小满把这个发现告诉沈星,后者灵机一动:“既然它们这么爱干净,不如让它们当‘海洋清洁工监督员’!”
妙探组在海葵湾立了个牌子,上面写着:“海葵监督员提示:请勿乱扔垃圾,否则它们会‘生气’哦!”还在海葵湾的礁石上装了几个微型摄像头,连接到观测站的监控屏幕上。游客们听说海葵会“生气”,都好奇地来看,刚开始还有人偷偷扔垃圾,可一看海葵们真的收缩了触手,像一朵朵蔫了的花,立刻赶紧把垃圾捡起来,还对着海葵道歉:“对不起,我再也不乱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