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定南蛮

二、设立都督府,任命孟获等归降的蛮夷首领为官吏,协助治理。这样的安排不仅给予了归降首领们信任和尊重,也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南中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增强了南中各部落对巴蜀政权的认同感。

三、继续推行移民屯田政策,鼓励中原百姓与南中百姓通婚、通商。通过移民屯田,将中原先进的耕种技术和生产方式带到南中,促进南中的经济发展;通婚通商则增进了双方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打破了地域和民族的界限。

四、在南中各地设立学校,教授中原文化和农耕技术。学校的设立为南中百姓提供了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传播华夏文明,增强南中地区对大汉文化的认同。

南中各部落首领见巴蜀大军言而有信,又看到屯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田野间,一片片新垦的土地上,庄稼茁壮成长;村庄里,中原百姓和南中百姓相互交流,互帮互助。他们纷纷表示归顺,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

小主,

仪式结束后,徐荣大摆宴席,邀请所有蛮夷首领和巴蜀军将领同饮。宴席上,美酒佳肴摆满了长桌,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气。席间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不断,往日的刀兵相见化作了今日的杯酒言欢。蛮夷首领们和蜀军将领们相互敬酒,讲述着各自的故事,气氛融洽而热烈。

“孝直、文优,”徐荣端着酒杯,向法正和李儒敬酒,脸上满是感激和赞赏,“此次平定南中,二位军师居功至伟。攻心之策,釜底抽薪的屯田之法,缺一不可啊。”徐荣的话语真诚而恳切,他深知,没有法正和李儒的奇谋妙计,这场南征不可能如此顺利。

法正谦虚道:“此乃主公英明,将军勇武,我等不过略尽绵薄。”法正微微躬身,脸上带着谦逊的笑容,他始终将功劳归于主公和成大器,展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对主公的忠诚。

李儒则饮尽杯中酒,淡淡道:“平定南中,只是第一步。北方的曹魏,还有荆州刘表,才是真正的强敌。希望这南蛮后院,能安稳些时日。”李儒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他深知,未来的道路充满了挑战和危险,南中虽然平定,但仍需小心经营,确保后方的稳定。

沮授也道:“我已派人快马加鞭,将南中初定的消息报往成都,并请示下一步的屯田计划。只要南中根基稳固,便是我军北伐的坚实后盾。”沮授目光坚定,他心中早已谋划好了南中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南中在北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月光洒在盘蛇谷的废墟上,曾经的战场如今已燃起了和平的篝火。火光映照着蛮夷百姓和中原移民的脸庞,他们围坐在一起,烤着猎物,唱着歌谣。虽然语言不通,但笑容却是相通的。孩子们在人群中嬉笑玩耍,大人们则相互交流着生活的点滴。歌声、笑声在山谷中回荡,仿佛在诉说着和平的美好。

徐荣站在高处,望着这一片和乐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从暮春出征到初秋平定,短短数月,历经艰险,终于不负主公所托。他的思绪回到了出征的那一天,看着将士们满怀斗志地踏上征程;想起了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将士们的奋勇厮杀;也想起了与谋士们日夜谋划,制定战略战术的情景。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一场人心的征服。蜀军通过一次次释放孟获,展现出的仁德和宽容,以及在南中推行的各项惠民政策,真正赢得了南中百姓的心。

数日后,捷报传至成都。成大器接到羽檄时,正值中秋佳节,丞相府前的碧桃已结出青涩的果实。庭院中,桂花飘香,明月高悬,一派祥和的节日氛围。成大器展开羽檄,看到“南中平定,孟获归降,各郡纳土”十六个大字,不禁抚掌大笑:“好!好一个七纵七横!好一个攻心为上!”他的笑声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心中对徐荣、法正等将领和谋士的敬佩之情更甚。

他当即下令,大赦天下,赏赐南征将士,并采纳沮授的建议,加大对南中屯田的支持力度,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源源不断地输入南中。朝廷派遣了更多的工匠、教师和官员前往南中,帮助南中百姓发展生产,传授知识。

从此,巴蜀大地的后院终于安定下来。南中出产的金、银、丹砂、耕牛、战马等物资,通过一条条新修建的道路,源源不断地运往成都,成为蜀汉北伐的重要支撑。而那些曾经反叛的蛮夷百姓,也在中原文明的浸润下,逐渐融入了大汉的版图。他们学习汉字,穿着汉服,遵循大汉的礼仪,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议事厅前的桃花虽已谢去,但那片被鲜血浸染过的土地上,正生长出更加蓬勃的生机。新的房屋在废墟上拔地而起,新的农田被开垦出来,孩子们在学堂里朗朗读书。成大器知道,平定南中,不仅是为蜀汉稳定了后方,更是为华夏文明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这一场攻心之战,比任何一场硬仗都更有意义,也更值得铭记。它不仅让南中地区实现了和平与发展,也为蜀汉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