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日”计划的宏图刚在星空下铺展,其背后横亘的能源维度差距,便如一座无形的星山,压得每个知情者胸口发闷。此刻仰望星空,浪漫遐想早已褪色,只剩文明如星尘般悬浮的渺小——那是种连呼吸都带着重量的窒息感。
林晓立在“星枢”控制中心的主屏幕前,屏幕上两条陡峭攀升的曲线正灼灼燃烧:一条是“鹊桥”项目的能耗轨迹,一条是“场共振推进”的模拟数据。它们像两道淬了冰的绞索,正一寸寸扼住地球文明的脖颈。刘洋的声音还在耳畔回响,粗粝里裹着无力:“……我们这是在用蜡烛,烧沸整片太平洋。”
苏清雪与叶依云静立在他身后,眼底还残留着世界观崩塌后的余震。自林晓撕开部分真相那天起,她们认知里的“世界”就已重构,此刻望着屏幕上的曲线,才真正触碰到这份沉重的内核——那是关乎文明存续的生死命题。
“能源是文明的骨架,但能让文明活下去的,是要传承的灵魂。”林晓没有回头,声音低沉却像钢钉般扎实,仿佛在宣告一条刻进文明骨血的法则,“我们不能把所有赌注都压在一场未必能赢的战争上,尤其对手,是能随手驾驭恒星的未知存在。”
他缓缓转身,目光扫过苏清雪的沉静、叶依云的凝重,最终落在虚空里的某一点——像是在与脑海中“星枢”的意识直接对话:“启动‘火种’协议。”
【星枢】:指令确认。协议“火种”——文明连续性保障预案已激活,权限等级:最高。即刻启动可行性评估与初步架构设计。
“火种?”叶依云轻声重复,指尖无意识攥紧了桌沿。这个词像从远古神话里走出来的,裹着庄严,也裹着一丝难以言说的悲怆。
“对,火种。”林晓的眼神骤然锐利如刀锋,“为人类文明留一颗最后的火种。不管将来是‘守望者’的清洗,是深空‘考官’的不合格判决,还是任何我们想都不敢想的终极灾难,至少要让我们存在过的痕迹——那些公式、诗句、画笔落下的色彩,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不会彻底埋进宇宙的黑暗里。”
苏清雪瞬间抓住核心,语气冷静却带着力量:“所以‘火种’的核心,是一个超越现有技术的文明备份系统,再加上一艘能驮着这份备份,在宇宙里航行、生存,甚至重新发芽的飞船?”
“不止一艘。”林晓打断她,语气里的决断不容置疑,“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火种’要做的,是复数的‘文明方舟’。”
“星枢”的效率快得惊人,指令确认的瞬间,主屏幕已铺开“火种”协议的初步框架。复杂的三维结构图在虚空里旋转,数据流与资源清单像瀑布般倾泻,那体量远超任何商业计划——那是要把整个人类文明“打包”的架势。
协议核心目标:在极端灾难场景下,确保人类文明核心信息的完整性、可解读性,及未来复苏的可能。
备份内容层级:
1. 知识图腾: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等所有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核心原理、公式、实验数据及技术蓝图,优先级别:最高——这是文明重建的“说明书”。
2. 文化基因库:收录全球主要语言字典、经典文学(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到莎士比亚的“生存还是毁灭”)、哲学典籍、重要历史记录、代表性艺术作品(压缩后的图像与音频)、各民族文化习俗影像——这是文明的“记忆”。
3. 生物信息谱:全球主要动植物(尤其粮食作物)的基因序列,及尽可能多的人类志愿者DNA样本(同步需解决伦理与法律的边界问题)——这是文明的“种子”。
4. 文明之镜:随机抽取并匿名保存的海量互联网数据、个人日记片段、城市监控碎片——那些早市的叫卖、深夜的朋友圈、雨天里奔跑的身影,是文明最鲜活的“日常”。
叶依云看着这密密麻麻的条目,倒吸一口凉气:“这简直是要把整个人类文明,塞进一个盒子里。先不说技术能不能做到,单是存储就不可能——按现在的硬盘容量,得堆出一座小山那么大的阵列!”
“所以,不能用现在的存储技术。”林晓指向屏幕上一个闪烁的红点——“星枢”标注的关键技术:“量子全息压缩编码”。
“星枢”给出的理论模型显示,这项技术能利用量子态的叠加与纠缠,把信息密度拉高数个数量级。模拟数据里写着:一个标准集装箱大小的“火种”核心存储器,有效存储容量约等于2000年初全球所有数据总量的十倍——那是足以装下人类千年知识沉淀的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