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量子通信实验成功的欢呼,在“星辰深空”基地的走廊里还留着余温,就被一份油墨未干的能耗报告浇了盆冷水。能源问题像块烧红的铁,狠狠砸在所有人的心头,连空气都透着焦灼的烫。
刘洋捏着报告的手指节泛白,纸页边缘被掌心的汗浸得发皱,他脚步沉得像踩着沙砾,推开视频会议室门时,喉结滚了滚才发出声音。屏幕那头,林晓正低头审阅“轩辕”项目的进度表,指尖在虚拟屏上划过的动作一顿——他从刘洋的脸色里,已经读出了不对劲。
“林总,‘鹊桥’的能耗分析出来了。”刘洋把报告关键页投到共享屏幕,红色数字在冷光下跳得刺眼,“刚才那四十分钟的高纯度纠缠态维持,加一百公里的信息传输,峰值能耗……相当于朝阳区国贸商圈核心街区一整晚的总用电量。”
会议室里瞬间没了声。基地这边,负责电力调控的工程师猛地抬头,眼镜滑到鼻尖都没顾上扶;林晓那端,苏清雪的全息影像里,指尖飞快划过虚拟计算器,眉头越拧越紧,连呼吸都放轻了。
“更糟的是‘场共振推进’的模拟数据。”刘洋切换画面,新的图表让空气都仿佛凝固,“我们按‘星枢’给的理论模型算过,哪怕造一个最小的实验性推进器——就够让一颗50公斤的小卫星变轨那种,单次启动能耗……初步估算,要占全球电网日均发电总量的3%到5%。”
“3%到5%?”老航天工程师失声重复,声音发颤,“全球一天发的电,填进去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这不是技术问题,是我们根本没资格碰啊!”
刘洋颓然坐在椅子上,后背抵着冰凉的靠垫,却暖不透心里的寒:“我们就像攥着根蜡烛,想把太平洋煮沸。量子通信刚看到点光,转头就被能源的坑给堵死了。”
林晓盯着屏幕上的数字,指尖在桌面轻轻敲击,节奏从平缓慢慢变沉。他早料到深空科技是“吞能巨兽”,却没料到差距会这么离谱——Ⅱ型文明能把恒星当“充电宝”随意用,地球连自己星球的能源都没盘活,谈何深空探索?谈何对抗未知威胁?
“也就是说,能源不解决,后面的通信、推进、防御系统,全是纸上画的饼。”林晓的声音很沉,像压着块石头。
“是。”刘洋点头,语气里满是无力,“不管是未来的深空飞船,还是‘火种’方舟,需要的能量都是天文数字。现在的化石能源、裂变核能,就算将来搞出聚变,在这需求面前,都跟泼在沙漠里的水没区别。”
绝望感像潮水般漫进会议室,连空调吹出来的风都带着冷意。技术方向有了,理论框架齐了,最后却卡在最基础的“能量”上——这种看得见希望却摸不着的无力,比直面Ⅱ型文明的威胁更磨人。
就在这时,林晓脑海里突然传来“星枢”温润却清晰的提示音,像破开迷雾的光:
【检测到管理者面临核心资源瓶颈。基于原初知识库与当前文明科技树,推荐终极能源方案:构建“戴森云”结构——通过环绕恒星的能量收集网络,捕获恒星输出的绝大部分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