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星海彼岸的呼唤

“星辰深空”事业部的成立,在星辰集团内部乃至全球顶尖科技圈层,掀起的震动甚至比当初官宣“轩辕”造车计划时更烈。将年度利润的30%投入一个看似遥不可及、回报周期漫长得看不见尽头的领域——在许多人眼里,这不是战略布局,而是比押注智能汽车更孤注一掷的豪赌。

但林晓的意志没有丝毫松动。集团高层视频会议上,面对来自全球分部负责人的疑虑试探,他只用三句话便定下调子,语气里的不容置疑,是过往无数次精准决策与耀眼成果堆筑起的绝对话语权:

“第一,这不是商业投资,是关乎生存的未雨绸缪。”

“第二,所有深空技术成果,将优先反哺地球生态建设。”

“第三,这是命令,不是需要讨论的选项。”

质疑声很快被压下。庞大的集团机器迅速调转齿轮,资源向新战略倾斜:事业部最终落址西北荒漠边缘一座新购科研基地——这里人烟绝迹,电磁环境纯净得近乎真空,正是开展深空探测与敏感技术研发的绝佳场地。刘洋被临时抽调来搭建初始技术架构,即便曾主导“伏羲”数次迭代,面对这片几乎空白的领域,他眼底也难掩凝重。

“林总,深空通信、新型推进技术……这些都是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技术积累的硬骨头。”视频连线里,刘洋指尖划过屏幕上的技术空白区,语气坦诚,“我们现有的储备,连摸到这一领域的门槛都难,更别说突破。”

大屏幕上,林晓的身影背靠全景窗,身后是北京夜色里的万家灯火。“我知道难。”他的声音平稳却有穿透力,“所以我们不走寻常路。‘星枢’会提供理论方向,你们要做的,是把这些理论和‘伏羲’的模拟推演能力、我们现有的工程实力绑在一起,蹚出一条属于星辰的路。”

“星枢”没有让他失望。它从封存的原初知识库中,筛选、翻译出林晓当前能理解、且地球科技树有望短期内触及的“入门级”深空技术——不是悬浮的幻想,而是每一步都能锚定地球现有科技基础的理论框架。

第一份解析完成的,是基于量子纠缠原理的“超距通信模型”。它并非实现信息瞬间传送,却能借助纠缠粒子的强关联性,构建出近乎绝对稳定、无法被干扰或截获的通信通道,理论上能把深空通信的带宽与延迟性能推向新极限。

第二份,则是名为“场共振推进”的构想。它彻底跳出传统推进逻辑——不依赖喷射物质产生反作用力,而是通过构建特殊能量场,与宇宙空间的微观结构(或暗物质、暗能量)形成共振“借力”,效率远超化学火箭甚至初代离子推进器。但与之匹配的,是对能量输出与控制精度的苛刻要求,几乎是在挑战当前材料与能源技术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