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这美景不仅在于自然,更在于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张院长微笑着说,“每一片杏叶,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每一次风铃的响动,都传递着古人的智慧。我们站在这里,感受着的不仅是秋天的美景,更是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杏坛的二层正中央,一块竖着的匾额高悬其上,上书“杏坛”二字。
笔锋古朴厚重,这正是出自金代文人书法家党怀英的篆书手笔。其线条婉转流畅又不失刚劲,每一道笔画都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感受那跨越千年的书法魅力。
两侧抱柱上悬挂着一副对仗工整、意蕴深刻的楹联。
上联为“杏坛传道冠古今”,短短六字,却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杏坛传道”的典故,源自孔子在杏坛聚众讲学的佳话。当年,孔子席地而坐,一众弟子围坐四周,他侃侃而谈,传播着知识与智慧的火种,开启了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而“冠古今”三字,更是意义非凡。
一方面,孔子打破了教育被贵族垄断的局面,开创民间办学的先河,使得普通百姓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一创举在教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无疑是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历经千年,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思想光芒穿透历史的尘埃,至今仍熠熠生辉,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
下联“大同世界彰太平”,同样饱含深意。
“大同世界”是孔子一生追求的理想社会蓝图,是他仁政思想的终极归宿。
在这个理想世界里,人人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充分体现出孔子那无比宽博的胸怀和气度,他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殷切期许,穿越时空,依然能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