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及孔子“删诗书”,啸风脑海中便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简陋的书斋里,孔子一袭长袍,正襟危坐,面前堆积着竹简古籍。他神情专注,时而眉头紧皱,时而微微颔首,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甄别筛选,将那些承载着上古智慧与历史记忆的诗篇、典籍,去芜存菁,编纂成册,只为让后人能触摸到文化的脉络,汲取古人的智慧。
当念到“定礼乐”,他又好似看到庄严肃穆的祭祀大典,钟鼓齐鸣,乐声悠扬。
孔子穿梭其中,一丝不苟地规范着每一个礼仪细节,从祭器的摆放,到舞者的步伐,从乐曲的韵律,到行礼的姿态,皆有严格标准。
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以一己之力,试图重建社会秩序,让人们在礼乐的熏陶下,懂得敬畏、学会谦逊,以和为贵。
“序周易”时,孔子在昏暗的烛光下,手抚《周易》竹简,口中念念有词,为这部古老的典籍注入新的生命力。
他的解读,将深奥晦涩的卦象与人生哲理、社会万象紧密相连,让后人能通过《周易》洞察天地之道,领悟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作春秋”则让啸风联想到孔子在书案前奋笔疾书,以如椽巨笔,记录着各国兴衰荣辱,评判着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
那一字一句,看似平淡,却蕴含着对正义的坚守、对邪恶的批判,“春秋笔法”自此成为史家的典范,激励着后世史官秉笔直书。
最让啸风感慨的,是孔子开创私学的壮举。
那时的教育被贵族垄断,平民子弟求学无门。孔子却打破这一桎梏,广招门徒,不论出身贵贱、家境贫富,皆能在他的学堂里聆听教诲。
简陋的学堂里,挤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他们满怀对知识的渴望,围绕在孔子身旁,聆听他讲述“仁”的真谛、“礼”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