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兄继续解释说,“不过,有些裂缝因为没有和自燃区域连通,或者煤层没有发生自燃,就只是往上冒气,这些气有的是热的,有的是不热的。热的气可能是地下其他热源产生的,而不热的气可能只是普通的地下气体。”
“这下我懂了。”啸风说道,“那现在还会有这种现象吗?”
“现在,煤矿区依旧存在《水经注》里描绘的这种煤层自燃现象呢。”陶兄点了点头,接着说道,“就像1952年到1953年的时候,白土窑井下的煤层自燃,井口会喷出烟气,从远处听,那声音就像是火车在爬坡一样,发出轰隆隆的响声。现在大同的七峰山,还有胡家湾井田南部都有自燃区,从地表裂缝喷出的热流,人在好几米之外就能感觉到那股灼热,脸都像要被烫伤似的,根本没办法靠近裂缝,更别说往深处查看了。这些自燃区就像地下隐藏的‘小火炉’,持续散发着热量,提醒着人们煤炭自燃现象的存在。”
“真是长见识了。”啸风不禁感叹道,眼神里满是对新知识的新奇与感慨。
“知识都是从实践中来的。”陶兄语重心长地说,“就好比有一位饱读诗书的专家,花了好些年研究《水经注》里关于这些火山、火井、风穴的内容,可到头来,他所了解的实际情况,往往还比不上一位下过矿井、亲身目睹过这些场景的老矿工。毕竟实践出真知嘛,很多东西只有亲眼见到、亲身经历,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奥秘。”
“你刚刚提到的风穴又是什么呢?”啸风好奇心顿起,连忙问道。
“《水经注》里对风穴是这样记载的:‘井北百余步有东西谷,广十许步,南岸下有风穴,厥大容人,其深不可测,而穴中萧萧,常有微风,虽三伏盛暑,犹须袭蟒,寒吹凌人,不可暂停’。据专家考证呢,这里所提到的东西谷,指的就是窑洞村和万家嘴村之间那个呈东西走向的峡谷。”陶兄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大致的方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你的意思是说煤矿中有风?”啸风又追问道,试图进一步理解其中的含义。
“没错。在很久之前,这一层煤就已经被采空了。万家嘴这个名字,就是因为四面八方的人都汇聚到这儿来开小煤窑,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称呼。从‘风穴’处在‘南岸(崖)下’、‘其深不可测’以及‘萧萧常有微风’这些特点来综合分析,它极有可能就是一个小煤窑的进风洞口。”陶兄详细地解释道。
“那就是说这是人们特意打造出来的通风口喽?”啸风紧接着追问道。
“对。因为那一片区域出露的地层都是侏罗纪的砂岩和砂质页岩,在这种地质条件下,是不可能形成像石灰岩溶洞那般模样的洞穴的。而且,风蚀砂岩洞或者居民为生活所挖的洞穴,也不可能达到‘其深不可测’的程度。再看这个洞穴,它的高度恰好能容纳一个人,并且开凿在位置相对较低的南崖下面,综合这些因素来推断,认为这个洞穴是人工开凿的小煤窑的进风洞口,这种说法是完全合理且站得住脚的。”
陶兄条理清晰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让啸风对这个推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