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测量数据来看,辟雍的外缘直径在289米至294米之间,内径约为255米到259米,水道宽度则处于18米至23米的范围。
值得留意的是,在这个圆形结构内,沿着四周的临水面,排列着四个凸字形夯土台基。
每个台基向渠道中央部位伸出的长度达29米,宽度固定在16.2米左右,土层厚度估计约为两米。
这些独特的构造表明,往昔此处的四个方向各设有一条通路,用于连接内外区域,方便人员与物资的进出往来。
在环形水渠的中央,地表之下存在着一个正方形夯土台基,厚度超过2米,边长为42米,这便是方形殿基。
这一重大发现,不仅让沉睡了一千五百年的明堂遗址重见天日,更为关键的是,确定了明堂在《水经注》中所记载的具体位置。
以此为重要坐标,人们得以进一步探寻北魏平城的具体方位以及建设规模。
梦瑶和宇辰扶着殿基周围的石质护栏,沿着台阶缓缓而上。入口位于殿基之上,参观路线是环形向下。
北魏明堂遗址博物馆内,陈列的大多是北魏时期的石雕艺术珍品。
“宇辰,准备拍视频。”梦瑶说道。
宇辰迅速调好摄像机。
“北魏时期,早期的佛像作品深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而后期则逐渐融入了中原地区汉化后的佛教造像特征。”梦瑶介绍道。
“北魏,尤其是在佛教造像领域,展现出了独特的造型特点与深邃的艺术魅力。”一位游客不禁称赞。
只见他正值知天命之年,岁月在他身上沉淀出沉稳的气质,中等身材,不高不矮却自有一番沉稳扎实的气场。
两道浓眉犹如隶书里那苍劲有力的一横,刚健中蕴含着柔和,稳稳地卧于双眼之上。其下是一双温润、澄澈而明亮的眼睛,满含慈爱。一看就是一位学者。
梦瑶接着说道:“北魏时期的石雕艺术,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细腻的人物肖像表现力闻名于世。其中,对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尤为注重,通过精准捕捉细微的肌理细节,来传递丰富的情感状态,仿佛这些雕像都鲜活地站在眼前。”
“确实如此。”宇辰点头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