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二)

《水经注·漯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堂九室,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碧,仰象天状,画北道之宿焉,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是太和中之所经建也。”

这段记载,为我们揭开了北魏平城明堂的神秘面纱,展现出一座融合了天文观测与礼仪建筑功能的综合性建筑奇观。

从史料记载来看,北魏平城明堂遵循“上圆下方”的设计原则,这一设计完美契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圆地方”的思想观念。

其布局规整有序,四周分布着十二个殿堂和九个房间,独特的是,它没有设置重叠的角落,呈现出简洁而又规整的美感。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明堂外部柱子的内部,绮井的下方,安装着精巧的机轮装置,并且装饰成青绿色,抬头望去,仿佛是在模拟天空的模样。

墙壁上精心绘制着北斗七星以及其他星宿图案,代表着北极星所在的方位。

这一独特的设计,旨在模拟夜空中恒星的运动轨迹,通过每月随着斗柄指向不同星辰位置来调整角度,以此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充分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奥秘探索的智慧结晶。

在狮子桥下,有一个环形水池,名为辟雍。

辟雍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园林景观设计,起源于周代,原本指的是宫廷外四面环水的小岛式学宫或祠庙所在地。

在北魏明堂之外设置辟雍,进一步凸显了该建筑群集教育、礼仪与信仰功能于一体的特点。

辟雍之所以被称作“圆满”,是因为它的外形呈圆形,如同完整无缺的玉璧。这一形状象征着王道教化的力量能够广泛覆盖,流传不息。

环抱明堂的清水沟渠,水流循环往复,更是寓意着教化之光如同这潺潺流水,永不停息地照耀着世间众生。

北魏平城明堂的设计者和建造者是李冲。

据《魏书·李冲传》记载:“冲机敏有巧思。北京明堂、圆丘、太庙,及洛都初基,安处郊兆,新起堂寝,皆资于冲。”

这里提到的“北京”指的就是平城,是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对平城的特定称呼。

李冲凭借其机敏的才思和巧妙的构思,为北魏平城明堂的诞生倾注了心血,成就了这座在建筑史上熠熠生辉的杰作。

北魏平城明堂遗址的考古发现,无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极为珍贵的财富。

1995年5月,针对该地区展开的文物钻探与挖掘工作,让位于遗址外围的环形水渠——辟雍——得以惊艳亮相,其规模宏大壮观,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