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第二桶金第三桶金!

贾家的丧事,办得潦草而压抑。

一口薄棺,几尺白布,几声有气无力的哭嚎,就算是送走了贾东旭。院里邻居们随的份子钱也少得可怜,毕竟谁家都不宽裕,更何况是贾家这种名声在外的“无底洞”。易中海倒是想张罗得体面点,可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加上何雨柱这个昔日“冤大头”彻底袖手旁观,连颗白菜都没赞助,最终也只能草草了事。

整个过程中,何雨柱果真如他所说,完全置身事外。贾家传来的哭声、念经声、以及易中海主持仪式的沉闷声音,都被他当成了背景噪音。他该吃吃,该喝喝,心情甚至因为少了贾家时不时上门打秋风而变得更好了几分。

丧事一过,四合院似乎又恢复了那种诡异的“平静”,只是贾家屋里的阴霾更重,秦淮茹的眼神也更加麻木空洞。但这些,都入不了何雨柱的眼。

他的心思,全在搞钱上。

给大领导做家宴的成功,就像在他面前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这不仅仅是赚了点外快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他搭上了一条隐秘而高价值的“人脉线”。虽然他现在还只是个大厨,但他很清楚,在这些领导及其家属圈子里留下好印象,长远来看,利益无穷。

当然,远水解不了近渴。眼下,他还是得脚踏实地,从更容易接触到的层面入手。

“做席面”这门生意,经过几次实践,已经初步走上了正轨。口碑这玩意儿,在特定圈子里传得特别快。尤其是他何雨柱手艺过硬,要价虽然不低,但用料扎实,味道有保障,而且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主家必须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的原材料,他绝不用食堂的边角料以次充好,但也绝不允许主家克扣用料,影响他发挥。

这规矩传开,反而让一些讲究体面又舍得花钱的人家更放心了。毕竟,谁家办红白喜事不想图个场面好看,饭菜可口?

于是,找上门来的活儿渐渐多了起来。不再是局限于厂里领导,也开始有一些家境殷实的街坊,或者通过领导关系介绍过来的其他单位的人。

今天这家娶媳妇,明天那家老人做寿,后天又是哪个单位搞小型庆功宴……何雨柱的时间排得越来越满。他通常是利用休息日,或者跟食堂打好招呼调个班,拎着自己那套宝贝刀具就出门。

报酬也形式多样。有直接给钱的,三五块不等,看席面规模和复杂程度;有给票证的,粮票、肉票、布票,甚至工业券,他都照单全收,反正这些东西硬通货,不愁花不出去;偶尔还有主家大方,除了钱票,还额外送点烟酒、点心之类的实物。

何雨柱来者不拒,但原则分明:该他的,一分不能少;不该他的,多一分也不要(当然,这种情况极少出现)。谈判过程也极具他的个人风格,往往三言两语,直接报出底价,行就行,不行拉倒,绝无二话。他那混不吝的名声在外,加上手艺确实过硬,倒也没人敢跟他过多扯皮。

这天,他刚给一个街道办主任的老娘办完七十大寿的寿宴,主家除了按约定给了五块钱,还额外塞给他两包“大前门”香烟和一瓶本地不错的高度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