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国子监拜山门,惊才撼文衡

翌日清晨,秋高气爽。

苏惟瑾换上一身最体面的青衿,

仔细抚平每一道褶皱,

又将赵教谕那封荐信贴身收好,

这才带着小奇,出了悦来客栈。

国子监位于南京城东北隅,成贤街上。

与秦淮河畔的喧嚣浮华截然不同,

越靠近这里,氛围便越发庄严肃穆。

街道宽阔洁净,两旁古木参天,

多是学宫、书坊、文房四宝店,

空气中飘散的不再是脂粉酒肉气,

而是淡淡的墨香和纸香。

行人大多步履从容,

衣着素雅,多是文人学子模样,

见面拱手作揖,谈吐斯文。

小奇也收敛了许多,大气不敢出,

小声嘀咕:

“少爷,这儿走路好像都得踮着脚尖才合适……”

苏惟瑾莞尔,目光却已被前方一片巍峨宏大的建筑群吸引。

国子监,天下最高学府,帝国教育中枢所在。

朱红的高墙,规制远超寻常衙署。

门前矗立着巨大的“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

无声宣告着此地的超然地位。

棂星门、集贤门、太学门……

一道道门阙次第展开,气象森严,

透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与无上的学术权威。

飞檐斗拱,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烁着庄重的光芒。

门前有兵丁守卫,眼神锐利,查验着每一个进出之人。

苏惟瑾整理了一下衣冠,

上前说明来意,并递上赵明远的信函。

守卫见是来找文博士的,

又见他虽年轻但气度沉静,

不敢怠慢,遣人入内通传。

不多时,一个青衣小帽的年轻监生快步出来,

打量了苏惟瑾一眼,

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

似乎没想到赵教谕推荐来的人如此年轻,

但还是客气地拱手道:

“可是沭阳苏相公?

文先生正在彝伦堂西厢房授课,

请随我来。”

步入国子监内部,更觉其广阔。

庭院深深,古柏苍劲,

一座座殿堂斋舍规整排列,

辟雍、彝伦堂、敬一亭……

每一处都承载着无数读书人的梦想与荣耀。

廊庑下,可见三三两两的监生或捧书诵读,或低声辩论,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专注而紧张的向学气息。

能在此就读的,

非官宦子弟即各地选拔的精英,

人人脸上都带着几分才学赋予的自信,甚至傲气。

小奇看得眼花缭乱,缩着脖子,

紧紧跟在苏惟瑾身后,

生怕走错一步。

那监生将苏惟瑾引至彝伦堂旁一间僻静的厢房外,低声道:

“先生刚讲完一课,正在歇息。

苏相公请稍候。”

说罢,入内禀报。

片刻,门内传来一个温和却略带疏离的声音:

“沭阳赵明远的弟子?进来吧。”

苏惟瑾定了定神,独自推门而入。

屋内陈设简朴,满室书香。

一位清瘦矍铄的中年人正坐在窗边的官帽椅上,

手持一卷书,目光透过薄薄的水晶镜片投来。

他约莫四十余岁年纪,面容清癯,

三缕长须梳理得一丝不苟,

穿着半旧的藏青色直裰,

整个人透着一股沉浸书卷多年的儒雅之气,

但眉宇间也带着几分见惯天才、

等闲难入法眼的淡然。

这便是文徴明,

江南四大才子,书画巨擘文徵明,

当代篆刻开山人物,国子监博士。

“学生苏惟瑾,字玉衡,

沭阳县学子,

受业师赵明远先生所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