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大姐撒尿带屎,岐大夫两剂药断根

“你先拿两剂,一天一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岐大夫把药材包好,递到她手里,“喝了这两剂,你应该能感觉到小便顺畅了,漏屎的情况会减轻。等这两剂喝完,你再来,咱接着用补中益气汤把中气补牢,那才是治本。”

张桂兰接过药包,心里踏实了大半,又想起什么:“对了岐大夫,我之前偷偷买过止泻药,叫啥…蒙脱石散,喝了两包,结果肚子更胀了,后来就不敢喝了。这是咋回事啊?”

岐大夫叹了口气:“你这不是‘实邪’导致的腹泻,是‘气虚不固’——就像家里的门,合页松了,关不严实,你不去修合页,反而往门上加锁,门当然更打不开,还得把门框憋坏。止泻药大多是‘收涩’的,你中气不足,肠道本身没力气把糟粕排出去,再用止泻药‘堵’着,糟粕堵在肚子里,能不胀吗?”

他又叮嘱:“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千万别乱用药。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就像地里的庄稼,缺水了要浇水,积水了要排水,得先看清是啥毛病,才能对症下药。你这病,就像家里的机器零件松了,得先把零件归位,再拧紧螺丝,不是光靠‘堵’就能解决的。”

张桂兰连连应着,付了药钱,脚步轻快地走了。岐仁堂的木门关上又打开,进来个买陈皮的老街坊,见张桂兰脸上有了笑模样,打趣道:“桂兰,前些天看你愁眉苦脸的,这是啥喜事啊?”

张桂兰攥着药包,不好意思地笑:“没啥,就是来岐大夫这儿看了个病,心里亮堂了!”

三天后,张桂兰果然准时来了岐仁堂,这次进门就笑着嚷嚷:“岐大夫,您的药太神了!我喝了两剂,现在小便的时候基本不漏屎了,就算偶尔有点,也少得很,肚子也不胀了!”

岐大夫见她气色好了不少,眼神也亮了,笑着让她坐下:“这就对了,五苓散把水湿排出去,膀胱不压迫大肠了,肛门的压力小了,自然就好转了。但这只是‘治标’,就像漏雨的房子,先拿塑料布挡着,雨停了还得修屋顶。你这中气还没补牢,得用补中益气汤把‘屋顶’修好,才能彻底断根。”

他又走到药柜前,开始抓药:“补中益气汤是《脾胃论》里的方子,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甘草组成。这方子,就是专门补中气、升提下陷之气的。”

张桂兰凑过去看:“这里面还有白术和甘草啊?跟五苓散里的一样吗?”

“作用有相通的,也有不同的。”岐大夫耐心解释,“白术还是补脾胃的,甘草能‘调和诸药’,就像乐队的指挥,让其他药材的功效能更好地发挥。关键是这黄芪和党参——黄芪是‘补气要药’,《神农本草经》说它‘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它就像给你中气这根‘顶梁柱’换了根新的,又粗又结实,能稳稳撑起五脏六腑。党参呢,《本草从新》里说它‘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它能帮着黄芪补脾胃之气,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好了,才能源源不断地生出中气,就像给顶梁柱添砖加瓦。”

“再看这当归,《神农本草经》讲‘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它能补血。中医说‘气血同源’,气靠血养,血靠气行,光补气不补血,气就像没根的树,长不牢。当归能给气‘扎下根’,让补上去的中气更稳固。”

岐大夫拿起升麻和柴胡:“这两味药是‘升提’的关键。《本草纲目》说升麻‘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柴胡‘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它们俩就像给中气装了个‘升降机’,能把下陷的气‘往上提’,让该在上面的脏腑回到原位,大肠不再下坠,肛门的固摄力自然就强了。”

最后,他拿起陈皮:“陈皮能理气健脾,《本草纲目》说它‘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痎疟,大肠闭塞,妇人乳痈。入食料,解鱼腥毒’。补药大多滋腻,容易‘堵’住气机,陈皮就像给肚子里‘通通风’,让补进去的气能顺畅运行,不胀气,也能让升提的气更好地发挥作用。”

张桂兰听得连连点头:“您这么一说,我就全明白了!这方子真是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那我得喝多久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先拿七剂,还是一天一剂,早晚温服。”岐大夫把药包好,“喝的时候注意,别吃生冷的、油腻的,也别太累,中午抽空歇半个钟头,让脾胃能好好吸收药效。等七剂喝完,你再来,咱根据情况调整方子,一般再巩固两三周,这毛病就能彻底好利索。”

“哎!谢谢您岐大夫!”张桂兰接过药包,又从兜里掏出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几根刚煮好的玉米,“这是我自己家种的,甜得很,您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