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高薪养廉

他绝不允许旧官场的蠹虫们将其蛀空。

然而,仅靠严刑峻法和高薪,仍不足以完全掌控局面。

他需要真正的自己人,占据关键位置,确保政令畅通,贯彻他的意志。

想到此节,他转身对常乐道:“乐儿,磨墨,我要写一份奏请。”

“此刻?”常乐微怔。

“此刻。”陈恪目光坚定,“新府初立,同知一职,至关重要,乃知府副贰,总揽粮饷、户籍、巡捕诸事,非干才不能胜任。我要举荐一人。”

“何人?”

“徐渭,徐文长。”陈恪吐出这个名字。

常乐恍然:“那位绍兴狂生?听闻他如今在广东某偏僻小县任县令,郁郁不得志。”

“正是。”陈恪眼中闪过一丝感慨,“文长之才,胜我十倍,唯性情疏狂,不容于俗吏。然其通晓经济,智计百出,更难得的是心怀大志,与我所见略同。且他乃我故交,深知我秉性抱负,若得他来任上海同知,必能与我同心同德,将上海府诸事打理得井井有条。此乃私心,亦是公义。”

这确是一步妙棋。

同知为府衙二把手,权柄极重。

由徐渭出任,既能得一强力臂助,又能将人事、财政等核心权力牢牢抓在自己人手中,避免被南京或其他势力安插人手掣肘。

这是权力带来的便利,也是巩固权力的必要手段。

奏请很快写就,言辞恳切,力陈徐渭之才堪当大任,于新府开拓之际,正需此等锐意进取之才云云。

但他并未直接呈送御前,而是先找到了黄锦。

行在一间偏殿内,陈恪将奏请文书递给黄锦,低声道:“黄公,此乃下官一点浅见,关于上海同知人选之愚见,烦请黄公得便时,代为呈送御览。陛下日理万机,此等微末吏员迁转之事,本不敢烦扰圣听,然新府用人,关乎开海大计,故冒昧呈请,伏乞圣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黄锦何等精明,接过文书,略一扫过,便知陈恪心意。

他眯眼笑了笑,声音压得更低:“伯爷客气了。徐文长之名,咱家亦偶有耳闻,确是才子。伯爷举贤不避亲,一心为公,咱家定会寻个合适的时机,将伯爷之意奏明皇爷。只是……这等越级拔擢,恐惹物议,陛下即便准了,想必也不会明发上谕,多半是让南京吏部依例办理。伯爷心中有数便好。”

陈恪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立刻拱手:“多谢黄公!下官明白!”

一切尽在不言中。

皇帝需要维持超然姿态,避免给人留下干涉吏部正常铨选、过分偏袒陈恪的印象。

但默许之下,让南京吏部去“依例办理”,其中可操作的空间就太大了。

只要皇帝不反对,南京吏部那些老油条,谁会为了一个广东县令的升迁,去驳靖海伯、新任上海知府的面子?更何况,这背后很可能还有皇帝的默许。

果然,次日,黄锦便悄悄递来回话:陛下看了,未置可否,只是淡淡说了一句“上海新府,用人当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便让黄锦将文书转送南京吏部“参酌”。

陈恪闻言,心中大定。

陛下这态度,已是最大的支持。

很快,一纸发自南京吏部的调令,便会以“正常轮转”的名义,发往广东那个偏僻小县。

调徐渭任南直隶上海府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