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集:终局:平遥春深

“可不是嘛,”老王的眼睛亮了起来,“那天早上天还没亮,码头上都是魏知府的人,手里拿着刀,凶得很。他们要把粮船开走,您跳上船,跟他们对峙,说‘粮是百姓的粮,税是国家的税,你们敢动,我就去京城告御状’。”

苏半城笑了,“那时候也是急糊涂了,哪敢真去京城?还好李大人带着人及时赶到,把他们都抓了起来。你不知道,那天我胳膊被刀划了个大口子,流了好多血,你苏婶给我包扎的时候,哭得不行。”

苏夫人白了他一眼,“那时候谁不担心?你要是出了事,我和明远娘俩可怎么活?”

老王喝了口酒,“说起来,前几天我去乡下走亲戚,还听说魏知府在牢里病死了。他儿子后来回了老家,在镇上开了个小杂货铺,听说日子过得不怎么样,没人愿意跟他打交道。”

苏半城听到魏知府的名字,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淡淡说:“善恶终有报。他当年做了那么多坏事,害了那么多商户,有这样的下场,也是活该。”他从不主动打听魏知府的消息,过去的事该放下就放下,现在一家人安稳,比什么都重要。

中午吃饭的时候,苏夫人做了一桌子菜:切得薄薄的平遥牛肉,蘸着醋吃;炒得翠绿的长山药,带着清甜;还有凉拌菠菜、小米粥,都是家常味道。念祖从外面回来,小脸跑得通红,额头上还沾着汗,坐下就抓了块牛肉塞进嘴里,惹得苏夫人笑个不停:“慢点吃,没人跟你抢,小心噎着。”

饭桌上,苏明远跟苏半城说:“爹,下午我去钱庄的时候,顺便去趟巡抚衙门,跟周主事说咱们同意承办粮税转运。我还想跟他提一下,能不能把转运的费用调低两成——各州府的百姓交粮税已经不容易了,能省一点是一点。”

苏半城放下筷子,很是欣慰:“好,就该这么办。咱们做买卖,不能只想着赚钱,也要为百姓着想。当年要是没有百姓的支持,咱们也斗不过魏知府。”

下午的时候,天阴了下来,飘起了小雨。雨不大,细细的,落在海棠花上,把花瓣洗得更干净了,香气也更浓了。苏半城坐在廊下,手里拿着一本旧账本——是汇通钱庄刚开业时的,上面的字迹是他父亲的,一笔一划都透着认真。他想起父亲临终前对他说的话:“半城,咱们苏家做钱庄,最重要的是‘信’字,只要守住这个字,苏家就能一直走下去。”

如今,他守住了“信”,也守住了家人,心里很是踏实。

苏明远去了巡抚衙门,路上经过南大街,看到熟悉的景象:卖糖葫芦的张大爷推着小车,吆喝着“糖葫芦,甜又酸嘞!”,几个孩子围着他吵着要吃;布店的王掌柜站在门口,跟路过的街坊打招呼;还有卖剪纸的李奶奶,摊位前围了不少人,她剪的海棠花栩栩如生。苏明远想起当年魏知府在的时候,南大街上冷冷清清,很多商铺都关了门,百姓出门都小心翼翼的,生怕被魏知府的人刁难。如今再看这热闹的景象,心里满是感慨。

小主,

巡抚衙门的周主事已经在偏厅等他了,见了苏明远,笑着迎上来:“苏东家,久等了。”

“周主事客气了,”苏明远拱手,“劳烦您特意等我。”

两人坐下,下人端上茶来。周主事开门见山:“苏东家,关于承办粮税转运的事,巡抚大人很看重。您也知道,之前负责转运的是太原的恒昌钱庄,去年他们贪墨了三成粮税,被巡抚大人查了,才想换一家。咱们平遥的汇通钱庄,这些年名声一直很好,所以巡抚大人第一个就想到了您。”

苏明远点头,“多谢巡抚大人和周主事信任。只是有个想法,想跟您商量——我想把转运的费用调低两成,减轻百姓的负担。”

周主事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苏东家真是仁义!要知道,这粮税转运的利润可不低,调低两成,你们的盈利会少很多。”

“盈利少点没关系,”苏明远说,“这些年咱们汇通钱庄能有今天,全靠百姓的支持。各州府的百姓交粮税已经不容易了,要是转运费用再高,他们的日子就更难了。咱们做买卖,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也要为百姓着想。”

周主事连连点头:“苏东家说得对!我这就上报巡抚大人,您就等着好消息吧。”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苏明远起身告辞。走出巡抚衙门,雨丝落在脸上,带着海棠花的香气。他想起父亲常说的“行得正、坐得端”,如今算是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分量——不是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在每一件小事上都守住本心。

回到钱庄,苏明远把各州府分号的掌柜都叫了过来。掌柜们听说要承办全省的粮税转运,都很兴奋,纷纷表示会尽力。苏明远把注意事项说了:账目要清楚,每一笔收支都要记录在案;运粮的队伍要选可靠的人,每天都要报平安;遇到问题要及时跟总号联系,不能擅自做主。掌柜们都记了下来,各自回去准备。

钱庄里的伙计们也很开心,小三子跑过来说:“东家,咱们要是承办了粮税转运,以后是不是就成平遥最大的钱庄了?”苏明远笑着点头:“是咱们汇通钱庄更厉害了,也是咱们平遥更厉害了。”

另一边,苏家老宅里,雨还在下。念祖在院子里踩水玩,小靴子踩在水洼里,溅得裤脚都是泥。苏夫人喊了他两声,他也不听,笑得像个小疯子。苏半城坐在廊下,看着孙子的样子,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在雨里踩水,被父亲骂,却还是偷偷乐。

老王还没走,跟苏半城聊起了钱庄的往事:“苏掌柜,您还记得当年咱们钱庄差点倒闭的事不?魏知府断了咱们的银源,百姓都来兑银,咱们的银子不够,您把家里的地契、房契都当了,才凑够了银子。”

苏半城点头,“怎么不记得?那时候明远才十岁,天天跟着我去当铺,回来就问我‘爹,咱们的房子还能要回来吗’。我跟他说‘能,只要咱们守住钱庄,守住信用,房子肯定能要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