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集:知府站队

次日一早,汇通钱庄门口的粥棚就支了起来。大锅里熬着浓稠的小米粥,伙计们给排队的百姓盛粥,脸上带着笑容。李老三站在粥棚旁,看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捧着粥碗,颤巍巍地说“多谢李掌柜”,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他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话:“做钱庄生意,靠的不是银子多,是人心。人心齐了,生意才能长久。”

就在这时,一个衙役匆匆走来,递给李老三一张纸条。纸条是周大人派人送来的,上面只有一句话:“赵奎已派人去京城,你需多加小心。”李老三捏着纸条,眉头微微皱起,随即又舒展开来。他抬头望向天空,朝阳正从东边升起,金色的光芒洒满大地,给平遥古城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他知道,接下来的路不会好走,但只要心怀坦荡,守住底线,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汇通钱庄的铜铃再次响起,清脆的声音在清晨的空气中回荡,像是在宣告着:这场票号风云,才刚刚开始;而汇通的故事,也远未结束。

日子一天天过去,汇通钱庄的生意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红火。商户们又开始来汇通存银、汇兑,甚至有不少外地客商专门来汇通办理业务——“汇通讲诚信,李掌柜是好人”的名声,渐渐传遍了晋中大地。

而赵奎那边,却迟迟没有等到王文韶的回信。原来周大人早已将王文韶强征粮税的事,通过密信告知了巡抚大人。巡抚大人怕事情闹大牵连自己,暗中压下了此事,还特意给王文韶写了封信,让他“少管地方琐事”。王文韶接到信后,虽有不满,却也不敢公然与巡抚作对,只能给赵奎回信,让他“暂避锋芒”。

赵奎接到回信后,气得大病一场。裕丰票号的生意一落千丈,商户们纷纷撤走存银,分号也关了好几家。没过多久,赵奎便带着残余人马,灰溜溜地离开了平遥,再也没有回来。

小主,

李老三得知消息后,并没有丝毫得意。他让人把赵奎留下的几间空屋修缮一番,改成了“汇通义学”,请了先生来教穷苦人家的孩子读书。开学那天,周大人也来了,看着孩子们捧着书本读书的模样,他拍了拍李老三的肩膀:“李掌柜,你这步棋走得好。生意人能有这份心,难能可贵。”

李老三笑着摇头:“大人过奖了。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若是没有大人的帮忙,汇通也走不到今天。”

周大人叹了口气:“我不过是做了分内之事。这官场如商场,都得讲个‘理’字。王文韶、赵奎之流,失了理,自然走不长远。”

那天下午,李老三站在汇通义学的窗前,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心里格外踏实。他想起刚接手汇通时,父亲的嘱托;想起与赵奎周旋时的焦虑;想起周大人书房里那杯冒着热气的碧螺春……所有的过往,都化作了此刻的平静与安稳。

他知道,票号生意的竞争永远不会停止,未来或许还会遇到更多的风浪。但只要守住“诚信”二字,守住对百姓的责任,汇通钱庄就会像平遥古城的城墙一样,历经风雨,却始终屹立不倒。

夕阳西下,余晖透过窗户,洒在孩子们的书本上,也洒在李老三的脸上。他嘴角噙着笑意,转身走向钱庄——还有很多事要做,汇通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