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集:知府站队

离开知府衙门时,天已大亮。李老三刚走到街角,就看到两个衙役急匆匆地从衙门里跑出来,手里拿着周大人签发的公文,朝着城门方向奔去。他放慢脚步,隐约听到衙役的对话——“……传周大人令,城门守军严格盘查外来兵丁,无公文不得随意入城……”

原来周大人早已想好对策。赵奎昨日从太原调了二十多个兵丁来平遥,说是“护院”,实则是想威慑商户。如今城门严查,那些兵丁就算来了,也进不了城,赵奎没了帮手,自然不敢再肆无忌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老三心里一阵暖流涌过。他抬头望向平遥古城的天际线,晨光穿过云层,洒在错落有致的灰瓦上,给古城镀上了一层金边。他摸了摸怀里,虽然没了那五千两银票,心里却比揣着金山银山还要踏实——汇通的难关,总算过去了。

回到汇通钱庄时,二掌柜早已在门口等候。见他回来,二掌柜急忙迎上来:“掌柜的,怎么样?周大人肯帮忙吗?”

李老三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走进钱庄:“放心,周大人答应了。去准备一下,咱们今日就以‘赈灾’的名义,捐两千两银子给平遥县衙,再拿出五百两,在南大街设个粥棚,给穷苦百姓施粥。”

二掌柜愣了愣,随即明白过来——这既是遵了周大人的意思,也是在给汇通积德。他连忙应下,转身去安排。钱庄里的伙计们听说难关已过,都松了口气,原本压抑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算盘声、记账声再次响起,充满了生机。

可李老三心里清楚,这事还没彻底结束。赵奎不会善罢甘休,王文韶那边也可能会有动静。他走到账房,从柜子里取出一个木盒,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一叠书信——都是这些年赵奎与王文韶往来的信件,上面记着不少见不得光的交易。这是他早就准备好的后手,若是日后再出变故,这些书信便是最后的筹码。

窗外,阳光越来越盛,南大街上的人也越来越多。李老三望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轻轻合上木盒。他知道,平遥商界的风浪不会就此平息,但只要汇通守住“诚信”二字,只要还有像周大人这样明事理的官员,就总有立足之地。

傍晚时分,县衙贴出了告示,上面写着“汇通钱庄捐银两千两,用于赈灾”,落款处盖着知府衙门的朱红大印。百姓们围在告示前,议论纷纷,有人说汇通是良心商家,也有人说李老三会做人。消息传到裕丰票号时,赵奎正坐在太师椅上喝茶,听到这话,手里的茶碗“哐当”一声摔在地上,茶水溅湿了衣袍,他却浑然不觉,只盯着窗外汇通钱庄的方向,眼神阴鸷得能滴出水来。

“掌柜的,怎么办?城门守军不让咱们的人进来,商户们也不肯来存银了。”账房先生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手里拿着今日的账本,脸色惨白。

赵奎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头的怒火:“慌什么?去给京城的王大人写信,就说周知府与汇通勾结,阻拦咱们办事。再让人去查查那账册的事,李老三手里肯定还有别的东西,一定要找出来。”

账房先生应了声,转身就要走,却被赵奎叫住:“等等,”他顿了顿,声音低沉,“别太张扬,周知府既然敢动咱们,肯定有恃无恐。先稳住阵脚,等王大人的回信再说。”

夜色渐深,平遥古城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巡夜的更夫敲着梆子,在巷子里穿梭。李老三站在钱庄二楼的窗前,望着远处知府衙门的灯火,心里思绪万千。他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或许正在酝酿,但此刻,他不再像往日那般焦虑——他手里有账册,有书信,还有周大人的暗中支持,更重要的是,他守住了汇通的名声,守住了平遥百姓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