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半城心里一松,连忙起身道谢:“多谢乔叔!只要咱们十二家联合起来,就不怕汇丰了。”乔致庸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咱们晋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当年李自成闹起义,咱们没怕;后来长毛造反,咱们也没怕。现在不过是些洋人,咱们更不能怕。”
接下来的三天,苏半城就在乔家大院住下,帮着乔致庸准备会议。乔家的管家每天都会带来各家票号的消息,有的东家爽快地答应了,有的则有些犹豫,担心联合后会亏了自己的生意。苏半城就亲自写信,跟那些犹豫的东家分析利弊,告诉他们,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住晋商的根基。
到了第四天,十家票号的东家都来了。乔家大院的正厅里,摆了十二张太师椅,除了苏半城和乔致庸,还有日升昌的李掌柜、大德通的王东家等。大家坐下来,先喝了杯茶,乔致庸就把上海和张家口的情况跟大家说了一遍,又把苏半城联合抗洋的主意讲了出来。
日升昌的李掌柜第一个开口:“承宗,你这主意是好,可统一利息和手续费,咱们日升昌的利润就要少一半,这可不是小事啊。”苏半城赶紧说:“李叔,我知道大家担心利润,可要是咱们不联合,等汇丰把生意都抢了,咱们连利润都没有了。我提议,活期利息统一按二厘五算,比汇丰的三厘少一点,但咱们可以给商户更多的便利,比如免费运货、优先汇兑,这些都是汇丰做不到的。”
大德通的王东家点点头:“承宗说得对,洋人靠高息拉人,可他们不懂咱们晋商的规矩。咱们给商户的便利,比高息更管用。我大德通,愿意加入联合。”有了王东家的支持,其他东家也纷纷点头,就连刚才犹豫的李掌柜,也松了口:“好,我日升昌也加入,咱们十二家票号,一起对抗汇丰。”
小主,
苏半城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宣纸,上面写着“联号抗洋”四个大字:“既然大家都同意,那咱们就签个盟约,以后十二家票号,同气连枝,共抗外敌。”十二位东家依次在宣纸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又盖上了各自票号的印鉴,红印叠着红印,像一道坚固的城墙,挡在了晋商的前面。
签完盟约,乔致庸让人摆上酒席,大家边喝边聊,商量着后续的对策。苏半城提议,先让上海分号的陈敬之加大宣传,把联合抗洋的消息传出去,再让张家口分号的掌柜跟蒙古王爷好好谈谈,告诉王爷,晋商能给的,比汇丰更多。
酒席散后,苏半城准备回平遥。乔致庸送他到门口,握着他的手说:“承宗,你是晋商的后起之秀,以后晋商的希望,就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苏半城点点头:“乔叔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也不会让晋商失望。”
苏半城骑着枣红马,往平遥方向走。路上,他想起刚才签盟约时的场景,十二位东家的手叠在一起,那一刻,他觉得心里充满了力量。他知道,对抗汇丰的路还很长,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十二家票号团结一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回到平遥时,已经是傍晚。汇通票号总号的灯烛已经点亮,老周正站在门口等着他。“东家,您回来了!上海分号的回信到了,陈掌柜说,告示一贴出去,就有不少茶叶商来咨询,还有几家已经把银子存回来了!”老周手里拿着信,脸上满是笑容。
苏半城接过信,看着陈敬之工整的字迹,心里暖暖的。他走进总号,把“联号抗洋”的盟约挂在墙上,又拿起案上的牛角印,在一张新的密押册子上盖了个印。窗外,夕阳落在平遥的城墙上,把城墙染成了金色,院里的老槐树随风摇曳,新芽在夕阳下显得格外鲜亮。
苏半城知道,这只是对抗汇丰的开始,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但他相信,只要晋商团结一心,守着“诚信”二字,跟着时代变,就一定能在这场博弈中赢下来。三月的平遥,春深似海,而晋商的新希望,也在这春天里,悄悄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