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集:酒坊里的新封坛纸

有个老教授,喝了老顾家的酒后,特意给酒坊写了封信,信里说:“我喝了一辈子酒,从没见过用粗纸封坛的。可当我看到纸上的红印,就知道这酒里有故事,有传承。这酒喝着,比别的酒多了点人情味。”

还有个年轻人,在外地工作,偶然喝到了老顾家的酒,看到坛口的红印,忽然想起小时候,爷爷给他讲的顾家酒坊的故事——他爷爷就是当年给顾老栓送粗纸的老农。年轻人特意回了趟老家,来到老顾家酒坊,看到顾守义正在盖印,激动地说:“顾师傅,我爷爷当年总跟我说,顾家的酒好,因为顾家的人实在,连封坛的纸都透着实在。今天看到这红印,我才真正明白爷爷的话。”

顾守义听着这些话,心里暖暖的。他知道,父亲当年说的“念想”,就是这样的——是酒里的醇厚,是纸上的红印,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牵挂。

又过了几年,顾守义老了,手脚不如以前灵活,却还是坚持自己盖印、封坛。小柱子已经能独当一面,却还是跟着顾守义,学他盖印的手法,学他封坛的动作。

有天,小柱子问顾守义:“师傅,等您走了,这酒坊,这红印,我该咋守?”

顾守义拿着铜印,蘸了点朱砂,在粗纸上盖下一枚红印,然后看着小柱子,笑着说:“很简单,记住两点就行。第一,酒要酿得好,不能偷工减料;第二,封坛的纸要用粗纸,盖印要亲手盖,不能用机器。将来不管酒坊变得多大,不管出了啥新东西,这两点,不能丢。”

小柱子点了点头,接过顾守义手里的铜印,学着他的样子,悬起手腕,顿了两秒,然后轻轻落下。“啪”的一声,红印落在纸上,和顾守义盖的印,几乎一模一样。

顾守义看着那枚红印,眼里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红印,这念想,会一直传下去,就像酒坊里的老井,就像晒谷场边的老磨坊,不管岁月如何变迁,都会一直存在,陪着老顾家的酒,走到更远的地方。

多年后,有个年轻人在整理祖父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个旧酒坛,坛口封着一张粗纸,纸上盖着一枚红印,印文是“顾家老烧”。年轻人好奇地打开坛口,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面而来,仿佛带着岁月的温度。他看着那枚红印,忽然想起祖父生前说过的话:“当年我在城里喝到一种酒,封坛的纸上有枚红印,那酒里,有念想。”

年轻人拿着那张粗纸,来到老顾家酒坊。此时的酒坊,已经传给了小柱子的儿子,可封坛的纸,还是粗纸,盖的印,还是那枚“顾家老烧”的红印。年轻人拿出粗纸,对小柱子的儿子说:“我想看看,当年盖这枚印的地方。”

小柱子的儿子带着年轻人来到磨坊,指着桌边的那张桌子说:“就是这里,我爷爷,我太爷爷,都是在这张桌子上盖印的。”

年轻人看着桌子,桌面上有无数个浅浅的印记,那是常年盖印留下的痕迹。他又看了看墙上挂着的粗纸,和自己手里的那张一模一样。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纸上,红印在阳光下泛着光,像是在诉说着一段段关于酒、关于念想、关于传承的故事。

离开酒坊时,年轻人买了一坛新酒,封坛的纸上,盖着一枚鲜红的“顾家老烧”印。他抱着酒坛,走在青石板路上,心里忽然明白,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过时——就像这粗纸,这红印,这酒里的念想,它们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更加珍贵,更加动人。因为它们承载的,是一代人的坚守,是一个家族的传承,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