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奶奶看着他,眼泪掉了下来:“老郑师傅,你还是这么心细。当年你量布多给我半寸,现在还是这样……你这把尺子,真是带着良心的。”
老郑把黑布叠好,递给李奶奶,又从兜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秀兰缝的手帕,上面绣着朵小小的菊花:“李奶奶,这手帕您拿着擦眼泪,别伤了身子。”
李奶奶接过手帕,摸着上面的菊花,哽咽着说:“你家老婆子也是个好心人,你们俩,都是好人。”
那天老郑回家时,秀兰已经睡着了。他坐在床边,掏出裹着蓝布的旧尺,放在秀兰的手旁边。秀兰的手很凉,他握着她的手,又摸了摸蓝布上的“苏”字,轻声说:“秀兰,今天我给李奶奶量布,多量了半寸,你要是知道,肯定会高兴的。”
秀兰的眼睫动了动,似乎听到了他的话。
冬天的时候,布庄的生意忙了起来。每天都有客人来扯布做棉袄、做新鞋,柜台前总围着人。老郑依旧用那把裹着蓝布的旧尺,量布时动作还是那么稳,眼睛还是那么亮。小吴也学着他的样子,量布前会先核对刻度,量完后再核对一遍,还跟老郑请教怎么叠布才不会皱。
“郑师傅,您这蓝布洗了这么多次,怎么还这么结实?”有次小吴忍不住问。
老郑坐在小板凳上,阳光落在他的白发上,泛着柔和的光:“因为这布是用心缝的,用心护着,就结实。就像这尺子,你用心待它,它就不会让你出错;你用心待客人,客人就会信你。”
小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拿起自己的新尺子,也找了块布裹上——虽然没有绣字,却也裹得严严实实。
过年那天,布庄歇业。老郑带着秀兰来布庄转了转。他把裹着蓝布的旧尺拿出来,放在柜台上,展开蓝布,指着“苏”字对秀兰说:“你看,这字还这么亮。我用这把尺子,量了二十年布,没差过分毫,没让你失望。”
秀兰笑着摸了摸蓝布,又摸了摸老郑的手:“我就知道你不会马虎,你是个实在人。”
老郑把秀兰的手放在自己手心里,又把尺子裹回蓝布,揣进兜里。窗外的鞭炮声响起,红色的纸屑落在布庄的门板上,像撒了把碎红布。他看着秀兰的笑脸,心里暖烘烘的——他知道,这把裹着蓝布的旧尺,不仅量着布,还量着日子,量着人心。只要他还在苏记一天,这把尺子就会一直裹着蓝布,揣在胸口,记着家里人,守着苏记的规矩,不马虎,不辜负。
后来,小吴也成了布庄的老伙计。他也有了一把旧尺,裹着块布,布上绣着他妻子的名字。每当有年轻伙计问他为什么不用新尺子,他就会笑着说:“皮套子护的是尺,布护的是心,拿着这尺量布,就想起家里人,不能马虎。”
这话,和当年老郑说的,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