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集:布庄里的新尺子套

没过几天,布庄来了个难缠的客人——城里最大酒楼“福顺楼”的王老板,要给伙计扯五十匹蓝布做制服。王老板围着货架转了三圈,最后停在柜台前,指着小吴手里的新尺,眉头皱得紧紧的:“你们这尺子准不准?我要的布多,差一寸都不行,要是短了,我可不要。”

小吴刚要开口,老郑已经走了过来,掏出裹着蓝布的旧尺:“王老板放心,我这把尺子,每年都跟东家的标准尺对三次,差不了分毫。您要是不信,我现在就给您量段布,您自己核对。”

小主,

王老板斜着眼看那旧尺,又瞥了眼老郑手里的蓝布:“老伙计,现在都用新尺子了,你这旧尺裹块布,别是糊弄人吧?我可听说,有些布庄用旧尺,刻度都磨模糊了,故意短客人的布。”

老郑没急着辩解,从货架上取下一匹蓝布,铺在柜台上。他先把旧尺和旁边的标准尺并排放好,让王老板看刻度:“您看,我这尺子的‘一尺’,跟标准尺一模一样。”接着,他左手按住布角,右手捏着尺,慢慢量了一尺,用粉线划印,再量一尺,动作稳得像钉在柜台上。量完三尺,他把布折起来,递给王老板:“您量量,看是不是三尺。”

王老板从随身的包里掏出一把铜尺,量了一遍,果然分毫不差。他又摸了摸老郑手里的蓝布,指尖触到细密的针脚,问:“这布是你家亲人缝的吧?绣的‘苏’字,挺用心。”

老郑点点头,眼神软了下来:“是我家秀兰缝的,她说让我拿着尺子,就想起家里人,不能马虎。我量布这么多年,从来没让客人吃亏,就是因为心里记着这份念想。”

王老板愣了愣,随即笑了:“好,就冲你这把尺子,这五十匹布,我在你这儿订了。我做生意这么多年,最信的就是有人情味的买卖人——你这尺子裹着蓝布,裹的是心啊。”

那天老郑忙到天黑,才把五十匹布量好、叠好,装在布包里。下工时,周明远叫住他,指着柜台里的新尺子说:“老郑,今天王老板特意跟我说,以后福顺楼的布,都要你量。你那把旧尺,比新尺子管用。”

老郑笑了笑,从兜里掏出蓝布包,在路灯下看了看:“不是尺子管用,是心里的念想管用。我拿着这把尺,就想起秀兰缝布时的样子,想起她跟我说的话,怎么敢马虎?”

入秋的时候,秀兰的病突然重了。老郑每天下工都要一路小跑回家,给秀兰熬药、擦身。有天傍晚,布庄快关门了,城西的李奶奶突然来了,手里攥着个布包,头发上还沾着雪籽——那是今年的第一场雪。

“老郑师傅,我知道现在晚了,可我实在没办法……”李奶奶的声音带着哭腔,从布包里掏出一沓皱巴巴的钱,“我家老头子走了,我要扯块黑布给他做寿衣,别人量我不放心,就信你。”

老郑赶紧把李奶奶扶到椅子上,又倒了杯热水递过去:“李奶奶,您别急,我这就给您量。”他从货架上取下一匹黑布,铺在柜台上,掏出蓝布包,慢慢展开旧尺。量到两尺半时,他想起十年前的情景——那时候李奶奶的老伴还在,笑着说:“老郑师傅,多量点,让我老婆子以后想我了,能摸着布念想。”

老郑顿了顿,把尺子往后挪了半寸,量了三尺,用粉线划印:“李奶奶,多量半寸,做寿衣时宽松点,大爷穿着也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