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傍晚,苏敬之带着伙计们翻粮。他钻进粮囤里,脚下的麦子软软的,艾草的香味裹着麦香,让他想起小时候父亲带着他翻粮的场景。那时候父亲的后背还没驼,动作麻利,一边翻粮一边教他:“敬之,你看这粮,得用心护着,不能让它生虫,不能让它受潮,百姓等着吃呢。”
“东家,你看这粮,多好,一点虫眼都没有。”一个年轻伙计的声音打断了苏敬之的思绪。那伙计手里拿着一把麦子,仔细看了看,又闻了闻,“而且闻着真舒服,不像我家邻居,上次买的粮,闻着有股子怪味儿,扔了可惜,吃着又怕。”
苏敬之笑了笑,拍了拍伙计的肩膀:“所以咱得把艾草包一直用下去。洋药再好,也是外来的,百姓心里不踏实。艾草是咱自己种的,自己编的,闻着亲切,吃着也放心。做买卖,不光要把东西做好,还得让百姓心里暖,这样才能长久。”
翻完粮,天已经黑了。苏敬之走出粮仓,晚风带着艾草的清香吹过来,他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月亮,又想起父亲。他知道,父亲要是还在,看到粮仓里的艾草包,看到百姓满意的笑容,一定会很高兴。
后来,城里其他粮仓的掌柜也来苏家粮仓取经,问苏敬之为什么不用洋药就够了,还要费功夫编艾草包。苏敬之总是笑着说:“洋药防的是虫,艾草包防的是百姓心里的不安。做粮仓的,守的就是百姓的饭碗,得让他们吃得安心,吃得放心,这比什么都重要。”
渐渐地,城里越来越多的粮仓也开始用艾草包,有的还学着苏家的样子,让伙计们自己割艾草,自己编包。每到夏天,城里的粮仓里都飘着艾草香,百姓买粮时,闻着这香味,就觉得踏实。
苏敬之看着这一切,心里很欣慰。他知道,艾草包不仅仅是用来防虫的,更是一种传承,传承着老辈人做买卖的本分,传承着对百姓的心意。只要这艾草香还在,百姓的放心就还在,苏家粮仓的根,就还在。
入秋的时候,粮仓里的粮食卖得差不多了。苏敬之带着伙计们清理粮仓,把用过的艾草包收集起来,埋在粮仓后面的空地里。老陈头说,艾草埋在土里,明年春天能长出新的艾草,到时候又能割来编包。
苏敬之蹲在地里,看着伙计们埋艾草包,心里想着,明年夏天,粮仓里又会飘起艾草香,百姓又会来买粮,说一句“苏家的粮,吃着放心”。他知道,这就是他要守的本分,要传的规矩,要护的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