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金融危机的应对策略。"苏晓晃了晃手中的资料,"你觉得如果现在遇到类似情况,集团该怎么做?"
苏逸凡沉吟片刻:"首先肯定是现金流管理,然后..."他突然笑了,"不过这种假设性问题没什么意义,现在的经济环境和当年完全不同。"
"但商业的本质是相通的。"苏明远不知何时站在他们身后,"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企业家的决策逻辑和精神内核是不变的。"
苏逸凡有些尴尬地笑了笑,转身回到自己的小组。苏明远看着儿子的背影,轻叹一口气。他知道苏逸凡更倾向于用数据和模型分析问题,对家族历史的情感联结不如苏晓深厚。
下午的课程进入实践环节,苏明辉安排了沙盘模拟。年轻人们需要在限定时间内,根据提供的市场数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苏晓所在的小组抽到了"开拓非洲市场"的任务,她迅速组织成员分工,自己负责市场调研部分。
"这里有个矛盾点。"苏晓指着屏幕上的消费数据,"非洲市场潜力巨大,但基础设施薄弱。我们是该先投资基建,还是直接进入?"
"基建投资周期太长,可能错过市场窗口。"苏航分析道,"但物流和电力问题不解决,产品交付会受影响。"
经过激烈讨论,小组决定采用"轻资产+本土化合作"的策略,先通过当地经销商打开市场,同时与政府洽谈基建项目。这个方案得到了苏明辉的认可,他在点评时特别提到:"这种灵活应变的思维,正是苏氏精神的核心。"
课程结束时,夕阳已经染红了天际。苏明远站在窗边,看着年轻一辈三三两两离开会议室。苏晓和苏航还在热烈讨论,苏逸凡则在收拾电脑,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
"你在看什么?"苏明辉走到他身边。
"晓儿的项目计划书。"苏明远调出邮件,"她打算在东南亚试点社区团购模式,结合智能仓储和物流网络。"
苏明辉笑了:"这丫头,倒是把今天学的东西活学活用了。"
"更难得的是她理解了传承的本质。"苏明远关闭屏幕,"不是守住家业,而是让它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两人相视而笑,窗外的城市华灯初上。三十七层的高度让街道上的车流变成流动的星河,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里无数企业的兴衰沉浮。而苏氏家族的传奇,正以一种新的方式,在这些年轻的血液中继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