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集:传承的起点

这时,会议室的门再次被推开,一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匆匆走进来。苏明远皱眉:"逸凡,你迟到了。"

苏逸凡歉意地笑了笑,将笔记本电脑连接到投影设备:"抱歉,我刚从深圳飞回来。"他调出一组数据,"关于智能仓储项目的可行性报告,我建议..."

"现在是传承课程时间。"苏明辉打断他,"项目讨论会后再说。"

苏逸凡悻悻地坐下,目光扫过会议桌上的资料。作为苏明远的独子,他刚从集团基层轮岗两年,对这种"故事会"式的课程颇有微词。在他看来,与其听过去的老黄历,不如多讲讲数字化转型的实战经验。

苏明远敏锐地捕捉到儿子的情绪,不动声色地继续说道:"传承不是复制,而是创新。就像父亲当年从纺织品转向房地产,又从房地产拓展到金融科技,每一步都是破局。"

他调出一组对比数据:"去年集团科技板块的利润占比首次超过传统产业,这就是传承的意义。"苏明远看向苏逸凡,"逸凡在智能仓储项目中的创新,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

苏逸凡微微一怔,没想到父亲会在公开场合肯定自己。他坐直身子,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里,苏明远和苏明辉轮流讲述着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从2003年非典时期的转型,到2015年跨境并购的挫折,每一个案例都被拆解成战略、执行、文化三个层面。

"现在我们来做个分组讨论。"苏明辉宣布,"每组领取一个历史案例,分析当时的决策逻辑,并提出如果现在遇到同样问题会如何解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会议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年轻人们自发组成小组,围在资料台前领取文件。苏晓和苏航分到了1997年金融危机的案例,他们走到窗边的休息区,展开泛黄的财务报表。

"你看这里,爷爷当时选择断臂求生,砍掉所有非核心业务。"苏航指着报表上的红色批注,"如果是现在,可能会有更多选择,比如资产证券化或者引入战略投资者。"

苏晓点头:"但当时的金融环境不同,资本运作手段远不如现在成熟。"她忽然想起什么,从手机里调出一份旧报纸扫描件,"这是1998年《财经周刊》对爷爷的采访,他说'危机是最好的试金石,能让你看清哪些是泡沫,哪些是真金'。"

两人正讨论着,苏逸凡端着咖啡走过来:"在聊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