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来自北方的书信

他沉吟片刻,觉得司马子如的老成谋国之言确实有理。现在确实不是节外生枝的时候。他提起笔,蘸饱了墨,在回信上写道:“晋阳之事,悉听司马公决断。务必以保全母子平安为要,南线战事胶着,暂无余力北顾。” 他将决策权完全交给了司马子如,显示了对这位老狐狸的信任。

处理完这件颇为耗神的私密之事,刘璟轻轻吐了口气,继续拆看第二封信。这封是来自长安后宫的喜报。信由王妃尔朱英娥亲自书写,禀报了两件喜事:明妃顺利诞下一女,而吕良悌也生下了一个儿子。

信末,尔朱英娥恳请刘璟为这一双儿女赐名。随这封家书一同寄来的,还有义子、擅长相面的来和的一封单独书信。

刘璟继续拆开了来和的书信。来和在信中先是恭贺,然后谈及他对两位新生儿面相的观察。他写道:“大王之女,面相贵不可言,然其性或刚,须配一温良敦厚、貌柔心壮之男子,方能阴阳调和,福泽绵长。”

刘璟看到这里,不禁莞尔,觉得来和这小子想得也太远了,女儿才刚出生,就想着婚配之事了?他暂时将此事放在一边。

接着看下去,来和笔锋一转,提到了吕苦桃所生的王子,字里行间充满了惊叹与推崇:“……王子之相,实乃臣生平仅见!额上有五柱入顶,光华内蕴;下颌为人龙之颔,贵气天成;双目炯炯,如黎明之星,光芒四射,似能洞彻幽冥;其掌纹更是奇特,隐成‘王’字!初啼之声,清越激昂,有如金声玉振,响彻宫闱!此乃承继大业、开创盛世之不二人选!” 来和最后强烈建议,请刘璟为此子取名为——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刘坚?” 刘璟看着这个名字,感觉一阵莫名的头大,嘴角微微抽搐。来和这描述,什么五柱入顶、龙颔、王字掌纹……这听起来哪像是正常婴儿?简直像个活脱脱的“小龙人”!尤其是“坚”这个名字,更是让他瞬间联想到了历史上那位结束南北朝乱世、开创隋朝的隋文帝杨坚!若他这个四儿子真有“继业之君”的命格,那他的长子刘英又将置于何地?难道未来自己的帝国,也要上演一场“玄武门”继承制吗?

刘璟揉着发胀的太阳穴,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奈和作为父亲与君王的烦恼。尽管头疼,但他内心深处,对于来和那神乎其神的相面之术,还是颇为信服的。来和既然敢如此笃定地写下这些话,必然有其依据。

沉思良久,他再次提笔。在回信中,他决定为自己的长女取名“刘璎”,取“璎珞”之意,象征其璀璨珍贵。而对于四子,他最终还是采纳了来和的建议,取名为“刘坚”望其人如其名,坚毅果敢,不负期许。

他也想看看,这个被来和誉为“继业之君”的儿子,未来究竟会成长为何等模样。至于潜在的继承隐患,那只能是留待日后慢慢观察和引导了。

处理完家事,刘璟拆开了第三封信。这是由镇守边防的大将王思政上书的紧急军情。信中称,年仅十四岁的北齐皇帝高洋,已于二月十七日在晋阳誓师,起兵六万,名义上北上讨伐突厥。然而,在其进军途中,又从北方五镇征调了八万兵马,合计兵力高达十四万之众!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王思政担心高洋的真实目的并非单纯的北伐突厥,很可能会借机南下,收回之前被汉国占据、但目前防御相对薄弱的沃野镇。他强烈建议刘璟立刻下令,加强北境,特别是沃野镇的守备力量。

刘璟的目光瞬间变得锐利起来。王思政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沃野镇地处要冲,虽然在北庭大都督杨忠的管辖范围内,但在上次战略调整中,杨忠已将沃野镇的大部分居民内迁至汉国境内,目前只留下羊侃率领的一万人马驻守,防御相对空虚。此地距离北齐核心区域太近,高洋若真有意南下,沃野镇首当其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