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同一个条件

卢辩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冷芒,缓缓说道:“若他们问起,你便直言:交出叛臣侯景,则两国可享和平。 仅此一条,不容商议。”

庾信心中了然。他深知梁帝萧衍的秉性,此人既迷信又极好面子,刚刚“应梦”接纳了侯景,将其封王拜将,转眼又迫于压力将其交出,这等自打耳光之事,萧衍是绝难答应的。这个条件,足以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完美地达成拖延时间的目的。“下官明白了,此条件……甚好。”

问完了公事,庾信看着卢辩深邃的目光,犹豫了一下,还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与一丝复杂的情绪,小心翼翼地问道:“卢公,此次我大汉如此大规模地调动兵马,暗藏锋芒……大王他……是决心要一举……灭梁吗?” 他的声音很轻,带着试探。毕竟,他的根在江南,那里有他的故旧亲朋,有他熟悉的山水。

卢辩没有立刻回答,他仔细地打量着庾信的神情,反问道:“事态如何发展,尚需看天时、地利、人和。怎么,子山是为故国……感到惋惜了?”

庾信闻言,猛地抬起头,眼神清澈而坚定,摇了摇头,语气带着一种经历沉淀后的清醒:“不,卢公误会了。自从信来到大汉,亲眼所见官府如何治理地方,亲身体会律法如何保障民生,才知道何为‘人’之所居,何为‘治世’之象。对比江南,士族奢靡,百姓困苦,朝廷昏聩……信只希望王师能早日南下,扫除积弊,拯救江南万千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百姓!此乃信之真心!”

卢辩看着他眼中毫无作伪的真诚,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赞许道:“子山能有此见识,超越门户之见,心系天下苍生,将来必是我大汉栋梁,前途不可限量!”

庾信拱手,语气更加坚定:“信不敢奢求高官厚禄,只愿能追随汉王左右,略尽绵薄之力,亲眼见证这乱世终结,太平盛世的来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邺城·北齐

几乎在同一时间,南梁派往北齐的另一支使团,在副使徐陵的率领下,乘船渡河北上,历经跋涉,也抵达了北齐的都城——邺城。

与长安的恢弘有序、建康的绮丽繁华不同,邺城给徐陵的第一印象是扑面而来的肃杀之气。城墙高大坚固,守军甲胄鲜明,眼神警惕。街道上的百姓大多行色匆匆,面带菜色,遇到巡逻的鲜卑甲士,纷纷惶恐地避让,甚至跪伏在地。而那些鲜卑贵族则往往骑着高头大马,旁若无人地招摇过市,带着一种征服者的傲慢。

徐陵在心中暗暗叹息:“齐国之政,重武轻文,苛待汉民,其‘文治’之风,远不如汉国矣。与之结盟,恐非长久之计,然为解眼下危局,不得不为之。”

负责接待他们的是尚书左丞陈元康,此人精明干练,但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显然齐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外部压力让他并不轻松。

很快,徐陵便在戒备森严的东宫见到了如今实际掌控北齐大权的太子、大将军高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