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三,汉国·长安
时值盛夏,长安城内却比往日更加热闹,处处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汉国兵不血刃,接收南梁“献上”的淮南五州,消息传来,举国欢腾。这意味着,除去尚在负隅顽抗的山东三州,广袤的中原大地已几乎尽数归于汉土。
位于朱雀大街最繁华地段的太白阁茶楼,今日更是座无虚席。不仅有名士商贾,更多了许多身着儒衫、意气风发的年轻学子。他们聚集于此,热烈地讨论着国家下一步的动向,空气中弥漫着兴奋与憧憬。
“要我说啊,下一步必然是挥师东进,一举收复山东三州!如此,我大汉便能全踞中原,成就当年魏武、前秦所未竟之业!” 一个身材高瘦的学子挥舞着手臂,激动地说道。
旁边一个微胖的学子立刻摇头反驳:“非也非也!王兄此言差矣!淮南新附,南梁虚弱已极,正是千载难逢之机!下一步必然是挥师南下,渡过长江,直扑建康,一举荡平萧梁!”
“你放屁!” 先前那高瘦学子涨红了脸,“没有船怎么过江?你指望我大汉的北地将士个个都是浪里白条,游过去吗?简直是异想天开!”
微胖学子不服气地梗着脖子:“怎就没船?韦孝宽韦刺史奉王命在襄州组建长江水师,算起来已有两年光景!听闻已颇具规模,购置、建造了数百艘金翅大舰!怎就不能过江?”
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其他学子也纷纷加入战团,有的支持先定山东,有的主张即刻南征,茶楼内吵吵嚷嚷,好不热闹。
正当众人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之时,三名少年缓缓登上了茶楼二楼。这三位少年虽年纪不大,但气度沉稳,衣着虽不华丽却用料考究,显然出身不凡。为首的少年约十一二岁年纪,面容清秀,眼神明亮,举止间自带一份从容。
众学子一见这少年,喧闹声顿时小了许多,不少人脸上露出恭敬之色,纷纷起身行礼:“见过高公子!”“高公子安好!”
三位少年也连忙拱手,彬彬有礼地一一回礼,态度谦和,毫无骄矜之气。
一位姓李的学子按捺不住好奇,凑上前低声问道:“高公子,令尊高相国主持朝政,不知……可有透露朝廷下一步的方略?是东征还是南伐?” 他问出了所有人心中的疑问。
为首的那位高公子,正是当朝门下侍中高宾的幼子,年方十一的高熲。他闻言,轻轻摇了摇头,声音清朗而诚恳:“李兄见谅,家父从不在家中谈论公事,规矩极严。小子实在不知。”
众人略感失望,又将目光投向高熲身旁那位年纪稍长、身形挺拔的少年。一位王姓学子问道:“于公子,令尊于大都督如今总揽中原军务,威震四方。不知……大都督可是在厉兵秣马,准备着手收复山东了?”
这位被称为于公子的,是中原八州都督于瑾的次子,十二岁的于翼。他脸上露出一丝与他年龄不符的沉稳苦笑,拱手道:“王兄莫要取笑。家父督师在外,军务繁忙,一年之中,我能见到父亲的次数屈指可数。此等军国机密,他老人家怎会与我一个孩童说起?”
最后,众人的目光落在三位少年中年纪最小,约莫八九岁,但眼神却格外灵动、甚至带着一丝野性的男孩身上。一位赵姓学子笑着问道:“韩公子,听闻伯父(韩雄)在信州(永安一带)操练兵马,一切可好?朝廷最近可有南下的打算?”
这男孩乃是信州长史韩雄的幼子,年仅九岁的韩擒虎。他眨了眨大眼睛,带着几分孩童的直率,嘟囔道:“不知道呀!我爹都好几年没回家了,信也不常写,我都快忘了他长啥样了!”
三位少年的回答,让满怀期待的学子们顿时大失所望,茶楼内的气氛也冷却了几分。
高熲心性善良,见众人如此,心中有些不忍。他略一沉吟,上前一步,对着众人拱了拱手,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二楼:“诸位学长,朝廷大政,自有大王与诸位公卿运筹帷幄,非我等小子可以妄加揣测。不过,若大家不嫌弃小子年幼无知,胡言乱语,我倒是可以说几句自己读书、观察所得的浅见,权当抛砖引玉,与诸位探讨。”
众人闻言,精神一振,立刻纷纷还礼:“高公子过谦了!”“愿闻高见!”“但说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