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替换藻种。”林薇指挥着救援队员连接培育罐的管道,“先排空所有污染水体,用净化剂清洗培育罐,然后注入新的营养液,再投放抗污染藻种。整个过程需要48小时,期间需要持续监测藻种的活性和产氧效率。”
阿肯和洞穴星的培育员们围在一旁,紧张地看着操作。当第一罐共生藻被注入空荡的培育罐时,深绿色的液体在罐内缓缓流动,细小的藻种迅速扩散,仅仅半小时后,罐壁上就出现了一层薄薄的绿色薄膜。
“它们在生长!”一位年长的培育员激动地喊道,他从事藻类培育工作已经三十年,亲眼见证了原生藻种从繁盛到衰败的全过程,此刻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与此同时,另一支救援小队正在培育舱附近的空地上搭建生活废水处理站。这是一套模块化设备,由过滤单元、生物降解单元、消毒单元组成,能够快速处理洞穴星居民的生活废水,去除重金属、有害微生物和过量的氮磷,将废水转化为符合藻类培育标准的清洁水。
“处理站的处理能力是每小时50吨,足够覆盖整个洞穴星的生活废水排放量。”负责搭建的工程师赵磊擦了擦额头的汗,尽管穿着轻便的防护服,低氧环境依然让他有些不适,“我们还安装了智能监测系统,一旦水质超标,会自动发出警报,同时启动备用过滤程序。”
阿肯看着忙碌的救援队员,忍不住问道:“叶博士,就算藻种换了,处理站也建好了,可现在洞穴里的氧气还是不够,居民们……”
“我们早有准备。”叶云天拿出一个银色的小罐子,递给阿肯,“这是高氧浓缩剂,每罐可以释放10立方米的高纯度氧气,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一天的耗氧量。可以直接在居民居住区投放,也可以让居民随身携带小型释放装置,缓解缺氧症状。”
他顿了顿,补充道:“这种浓缩剂没有副作用,能快速提升局部环境的氧气浓度,尤其适合老人、孩子和体质虚弱的人。等新的藻类培育成熟,产氧效率稳定后,就不需要依赖它了。”
阿肯接过浓缩剂,小心翼翼地打开阀门,一股清新的氧气扑面而来,让他瞬间觉得头脑清醒了不少,之前的头晕乏力感减轻了大半。“太神奇了!”他激动地说,“我们的医疗舱里,现在还有很多因为缺氧引发并发症的病人,有了这个,他们就能好受多了。”
救援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48小时后,第一批共生藻已经在培育罐中茁壮成长,叶片舒展,颜色鲜绿,培育舱内的氧气浓度开始缓慢上升,达到了16.2%。生活废水处理站正式投入使用,处理后的清水源源不断地注入培育罐,维持着藻类生长所需的洁净环境。
高氧浓缩剂被分发到各个居住区和医疗舱,洞穴星的居民们脸上渐渐有了血色。孩子们不再总是昏昏欲睡,开始在居住区的通道里奔跑嬉戏;老人们也能走出家门,坐在通风良好的公共区域聊天;之前因缺氧晕厥的培育员,已经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叶云天站在培育舱的观测平台上,看着下方生机勃勃的共生藻,显示屏上的氧气浓度曲线正稳步向上攀升。林薇走到他身边,递过一份数据报告:“藻种活性稳定,产氧效率达到预期,废水处理站的各项指标都符合标准,预计一周后,洞穴内的氧气浓度能恢复到18%,一个月后稳定在20%左右。”
“很好。”叶云天点点头,目光却投向了远处正在进行健康检查的洞穴星居民,“不过,我发现了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
三、基因里的寿命密码
洞穴星的医疗中心,叶云天正和当地的医生一起,为居民进行基因检测。他的目光停留在一份基因测序报告上,手指在屏幕上划过一道特殊的基因序列。
“这是‘氧气运输蛋白’基因,对吧?”叶云天问身边的洞穴星医生艾拉。
艾拉点点头,有些疑惑地看着他:“是的,这种基因负责编码血液中运输氧气的蛋白。我们之前也检测过,发现它和其他宇宙人类的基因序列有差异,但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差异很大。”叶云天放大基因序列图,指着其中一段突变位点,“你看这里,有三个碱基对发生了替换,导致编码的氧气运输蛋白结构发生了改变。这种突变,应该是长期低氧环境下的适应性进化。”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正常情况下,氧气运输蛋白结合氧气的效率是固定的,但这种突变后的蛋白,在低氧环境下的结合效率提高了30%,而且释放氧气的速度也更快,能让身体组织更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氧气。”
艾拉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在15%的氧气浓度下还能存活,而其他宇宙的人类可能早就出现严重的缺氧症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