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质疑与验证

质疑与验证

凌晨两点的心脏医学中心顶楼,顾承川的白大褂下摆扫过堆满数据的会议桌,带翻的咖啡在《柳叶刀》最新质疑文章上洇开深色痕迹。文章标题《中国制造的 “机械心脏”:噱头还是突破?》旁,李小南用红笔圈出刺眼语句:“缺乏长期临床数据支撑,存在致命安全隐患”。

“顾主任,英国皇家医学会要求我们 48 小时内提供完整随访数据。” 李小南推来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患者监测曲线在冷光下泛着青灰。年轻人的衬衫领口结着盐渍,那是连续三天驻守 ICU 的印记。阿依古丽的卫星电话突然接入,背景音混着呼啸的风声:“顾大夫,外媒说我们的设备是‘沙漠里的海市蜃楼’!”

顾承川的钢笔尖在 “陈阳术后第 30 天数据” 栏停顿。监护仪记录显示,患者不仅能自主上下三层楼,心脏泵血效率还比植入前提升 42%。他突然起身撞翻椅子,白大褂口袋里的镇痛膏药包装散落一地:“通知所有术后患者,准备全球直播!”

直播筹备室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张大妈正帮陈阳整理衣领,老人布满皱纹的手反复摩挲年轻人胸口的疤痕:“别怕,当年虎娃被假药害成那样,不也让顾大夫给救回来了?” 李小南蹲在地上调试摄像头,镜头扫过墙角 —— 那里堆着二十三个铁皮盒,每个都装着患者手写的康复日记,最上面那张纸条写着:“我第一次听见自己的‘心跳’,像春天的溪流。”

直播开始前 17 分钟,技术团队突然发现信号传输异常。顾承川抄起工具箱,白大褂下摆塞进皮带里,露出磨得起球的藏蓝毛衣 —— 那是李建国留给他的遗物。他趴在服务器机柜后,手指被金属划伤也浑然不觉,直到阿依古丽的声音从卫星电话传来:“顾大夫,边疆的牧民们把太阳能板都架起来了,说要给直播当备用电源!”

当伦敦时间早上八点的钟声敲响,全球千万双眼睛同时聚焦在屏幕上。顾承川站在康复大厅中央,白大褂口袋露出半截患者送的幸运石。“这是陈阳,术后第 45 天。” 他指向正在跑步机上慢跑的年轻人,监护仪实时数据同步投射在大屏,“请注意他的血氧饱和度和心肌耗氧量。” 镜头切换,西藏的藏族阿妈正在转经,胸前的人工心脏检测仪闪烁着稳定的绿光;新疆的哈萨克牧民骑马放牧,马鞍袋里装着便携式监测设备。

“这些不是数据,” 顾承川突然提高音量,震得麦克风嗡嗡作响,“是二十三个活生生的人!” 他抓起桌上的一摞文件,纸张边缘被翻得发毛,“这是我们的随访记录,精确到患者每天的饮水量、睡眠时间。” 他的目光扫过镜头,仿佛穿透屏幕直视质疑者:“你们问稳定性?我告诉你们 ——” 话音未落,身后的玻璃门突然被撞开。

青岩村的老周带着十几个村民冲进来,虎娃举着大红横幅:“国产心脏,救命恩人!” 老人布满老茧的手颤抖着展开锦旗:“俺们村的二柱,装了这颗‘铁心’,现在能下地干活了!” 直播弹幕瞬间沸腾,英文、阿拉伯文、日文的惊叹刷满屏幕,某国际医疗器械巨头的 CEO 留言:“请求技术合作!”

最有力的回击发生在直播尾声。一位德国专家突然连入视频,白发下的眼睛闪着激动的光:“顾教授,我们追踪了您公布的所有数据,” 他举起厚厚的报告,“这是医学史上的奇迹!” 顾承川没有说话,只是转向镜头外 —— 那里站着整个研发团队,李小南的眼镜片裂了道缝,阿依古丽的马靴还沾着戈壁的沙土,小王的手指缠着创可贴,那是调试设备时被齿轮划伤的。

直播结束时,顾承川收到李建国儿子发来的邮件,附件是父亲的未公开日记。其中一段用红笔标注:“真正的医学突破,不在于器械多精密,而在于它能让多少人重获尊严。” 他摸着口袋里的老怀表,金属表壳传来体温般的温热。窗外,北京的灯火次第亮起,像无数重新跳动的心脏,在夜色中诉说着生命的倔强。

当国际医学期刊连夜修改头版文章时,顾承川正在病房查房。陈阳举起手机,屏幕上是海外患者发来的求助信息:“顾医生,我们也想有颗‘中国心’!” 年轻人的胸口微微起伏,人工心脏的嗡鸣与真实心跳交织成独特的韵律。顾承川突然想起李建国临终前的话:“医学的战场,不在手术室,而在人心。” 此刻,他知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用最滚烫的初心,赢得了胜利。

质疑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