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生命的重启

生命的重启

消毒水的气味在术后监护室里凝滞,化作有形的重量压在每个人肩头。顾承川贴在观察窗上的手掌渐渐洇出汗渍,玻璃的凉意透过掌心,却抚不平他剧烈起伏的胸腔。仪器的滴答声中,陈阳的心跳曲线正从锯齿状的尖锐,逐渐舒展成平缓的波浪 —— 这抹浅绿色的律动,是全国首例国产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成功的铁证。

"核心参数稳定。" 李小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破音的颤抖。年轻人死死攥着检测仪,指节发白,护目镜下的眼睛布满血丝,镜片上还沾着手术时不慎溅到的碘伏。他突然想起三天前在实验室,顾承川盯着第 23 版失败的人工心脏原型机,沉默着把报废的钛合金叶轮收进铁皮盒 —— 此刻那个盒子正躺在他的储物柜里,与青岩村孩子们寄来的祈福卡片并排摆放。

监护仪突然发出轻微的蜂鸣,陈阳的睫毛颤动了一下。顾承川的呼吸陡然停滞,白大褂口袋里的手机却在此时震动,是边疆的阿依古丽发来的卫星定位 —— 她正带着团队在昆仑山脚下,为高海拔地区的心脏病患者建立移动筛查站。"顾大夫,牧民们说今天的雪山特别亮。" 简短的文字配图是飘扬的经幡,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像极了手术台上人工心脏启动时迸发的幽蓝火花。

"血氧饱和度 98%。" 护士的声音惊醒了凝滞的空气。顾承川转身时,后颈的镇痛膏药发出细微的撕裂声 —— 那是连续 87 小时未合眼留下的印记。他的目光落在墙角的恒温箱上,此刻已空无一物的运输盒外壳还残留着液氮的寒意。指尖轻轻抚过金属表面的凹痕,那是某次运输颠簸时留下的伤痕,却意外让他想起二十年前在青岩村接生的场景,新生儿皱巴巴的小手上,也有这样细小的褶皱。

"顾主任,陈阳的母亲想见您。" 李小南的提醒让他回过神。推开家属等候区的门,女人踉跄着扑过来,膝盖重重磕在瓷砖地面。"大夫,俺儿子......" 她的声音被呜咽绞碎,双手死死攥住顾承川的白大褂下摆,仿佛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张大妈从人群中挤出来,扶住泣不成声的母亲,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拍着她的后背:"当年虎娃也是这样,从鬼门关转了一圈回来......"

走廊的电子屏突然弹出新消息:"青海玉树转诊患者抵达,急性心梗需立即手术。" 顾承川的脚步顿了顿,白大褂口袋里的手机同时震动 —— 是青岩村老周发来的视频通话。画面里,虎娃穿着崭新的白大褂,正带着村医们调试远程诊疗设备:"顾老师,我们用您教的法子,昨天救下了放羊时犯病的扎西大叔!" 背景音里传来此起彼伏的欢呼,混着远处雪山的风声,让他的眼眶突然发烫。

回到监护室,陈阳已经睁开眼睛。年轻人虚弱地抬手,指向胸口的位置,喉结艰难地滚动。顾承川立刻俯身,听见气若游丝的呢喃:"...... 在跳,我听见了......" 金属叶轮旋转的细微嗡鸣,此刻在寂静的房间里放大成生命的赞歌。他想起李建国临终前说的话:"真正的医者,要能听见心跳声里未说出口的求救。"

深夜的办公室,顾承川独自摩挲着人工心脏的设计图纸。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张字条,是参与研发的年轻工程师留下的:"顾老师,当看到它第一次在实验犬体内搏动,我突然明白您说的 ' 医学是带着体温的科学 '。" 窗外的月光爬上图纸,照亮那些被红笔反复修改的参数,恍惚间与手术台上无影灯的光芒重叠。

手机再次震动,是国际医学期刊发来的邀约:"请顾院士撰写国产人工心脏的研发历程。" 他没有立刻回复,而是打开保险柜,取出那个装满失败原型机的铁皮盒。指尖抚过粗糙的焊点、变形的轴承,突然想起阿依古丽常说的边疆谚语:"胡杨要扎根地下三十米,才能接住第一滴雨水。"

凌晨三点,监护室的警报突然响起。顾承川冲进房间的瞬间,却见陈阳正举着水杯,对着护士露出虚弱的笑 —— 虚惊一场,不过是翻身时扯到了监测导线。年轻人的目光落在他身上,轻声说:"顾大夫,我梦见在草原上骑马,风特别凉,可心里特别热。"

走出病房,李小南抱着新到的检测报告等在门口,眼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惊人:"顾主任,全球已有十七家医院申请技术合作!" 顾承川没有说话,只是望向走廊尽头的玻璃幕墙。北京的夜色中,万家灯火明明灭灭,像极了无数等待重启的生命。他摸出李建国的老怀表,表盖内侧的 "仁心" 二字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与远处监护仪传来的规律滴答,共同编织成永不消逝的生命长歌。

生命的重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