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星城飞四九城的航班没有延误。李一凡落地时,正值黄昏,首都机场的灯光被暮色拉得极长。他没走贵宾通道,也未安排接机,戴着口罩出站后径直乘车前往设在西长安街的大夏中央公务员学院宿舍楼。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出差。他接到的命令,是“组织部例行述职培训及调任前过渡谈话”,文件用的是蓝头信纸,落款是“中组干部调动内联组”。
进了宿舍房间,桌上放着一个文件袋。封面写着:“李一凡 同志 | 调任前政治核查及个人履历更新表”。他拉开椅子坐下,打开袋子,最上方是一份由纪委监察部转来的“廉政异动核查函”,落款时间是三天前,签字人是大夏纪委分管南方区域的副组长。
他翻过一页,看到标红的一行字:“本轮核查重点审查珠三角区域涉干涉改革风险地带。”
这句话不用解释。
李一凡在潇湘时,改革突破点正是“干部制度与群众权利的刚性交叉”。而粤海——经济体量大、财团根深蒂固、地方与中央的纵横交错——正是最难啃的骨头。大夏吏部要派他去那儿,绝不是平调,而是一场棋局。
房间里没暖气,他裹着风衣坐下,接通一个加密电话。
“刚落地。”他开口。
那头沉默了一秒:“房间里有没有文件?”
“有。”他顿了顿,“还有纪委函件。”
对方声音低沉:“李书记,现在不是潇湘了,你这次去,是要背责任清单的。”
他没说话。
“中央有三项重点要你去推:一是清欠压账,二是政商关系整改,三是审批透明机制。特别是第三条,已在大夏财经领导小组例会上定过方向。”
李一凡拿起笔,在纸上写下“123”。
“你还有七十二小时内汇报三轮评估计划——包括干部换届节奏、重点财团排查清单、政务服务系统整合可行性。”
“我知道了。”他平静应答。
对方欲言又止,最终只留下一句:“中枢盯着。”
通话挂断。他坐了几分钟,打开行李箱,取出一个文件夹,内里是潇湘最后一轮群众代表制度成果文件。
他很清楚,这套制度,能不能复制到粤海,才是自己能不能扎下根的关键。
夜深了,他独自走出党校后门,绕路去了玉泉山下那栋灯光未灭的灰砖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