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集 从珂哭城

皇太子耶律倍接到父皇驾崩噩耗,马上动身返辽。母亲述律平已奉梓宫西还,弟耶律德光也已先到行在。

耶律倍虽为皇长子,但因其崇尚汉化,尊孔尚儒,素为其母不喜。

见二子皆来奔丧,太后述律平乃召文武百官说道:先帝二子皆负德才,以谁继嗣大统,我不能决,今付于诸公。你众卿拥戴何人,可执其鞍辔。

众臣皆知太后意图,遂争先抢执耶律德光鞍辔,欢呼:愿事德光皇帝。

太子耶律倍洞悉母心,知道不能相争,乃与群臣请于太后,自愿让位于皇弟。

小主,

天显二年底,耶律德光即皇帝位,是为辽太宗。尊生母述律皇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应天皇太后,立妃萧氏为皇后。

耶律德光虽然如愿即位,然对兄长耶律倍却不放心,不仅对耶律倍实行监视,更不断削弱东丹国实力。为此兄弟之间交恶,矛盾加深。

早有后唐细作,将此事报于明宗。李嗣源窃为之喜,遂遣使持书,密诏耶律倍归唐。

天显五年,耶律倍带妾室与珍藏图书,从辽东渡海投奔后唐,自比吴太伯。当其在金州上船时,面对故国悲愤满腔,乃于海边立碑,刻《海上诗》道: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耶律倍到达洛阳,唐明宗以天子仪卫迎接,赐姓东丹,名慕华。改瑞州为怀化军,拜其为怀化军节度使、瑞慎等州观察使。后又赐名李赞华,移镇滑州,遥领虔州节度使。

长兴四年,西元九三三年。

定难节度使党项族首领李仁福病卒,三军立其次子李彝超为留后,报于朝廷。

唐明宗李嗣源担心定难军勾结契丹,诏命以李彝超为延州刺史、彰武军节度使。复命彰武军节度使安从进为夏州定难军留后,并派邠州药彦稠以兵五万,送安从进到夏州。

李彝超却紧闭夏州城门,拒不与安从进办理交接。

画外音:夏州党项李氏在五代时僻居一隅,名义上先后依附于梁、唐等中原王朝,受其封号朝贡不绝,实际保持相对独立,并不断增强实力,参于抗衡中原。至此唐明宗李嗣源企图用调防办法兼并夏州,便受李彝超坚决抵制。

李彝超拒不奉诏,派遣兄长阿王把守青岭门,聚集境内党项诸部自救。又趁药彦稠刚进芦关立足未稳,又派党项兵抄掠官军粮运及攻城器具,后唐军被迫从芦关退守金明。

安从进领军而至,下令猛攻夏州。

夏州原名统万,城垣本是赫连勃勃所筑,坚如铁石,凿不能入。又有党项四万骑兵在四野流动,抢掠粮食财物,致使官军不能收运军粮。

又兼山路艰险狭小,关中百姓运输斗米束柴则费钱数贯,民间竭尽困苦亦无力供应。

围城三月之后,李彝超兄弟登城,对安从进说道:夏州贫瘠,并无珍宝积蓄以充朝廷贡赋,实为祖父世代守此,我等不欲失之而已。朝廷胜此孤城亦不足以扬威,何烦劳师费财!幸将军代为表闻天子,若许我等自新,或使之征伐,愿为众先,不亦可乎?

安从进遂借机下阶,以此语上奏天子。

唐明宗知是夏州城确实难以攻下,无奈命令安从进带兵返回。

当时朝廷久不用兵,出兵却又无功而返,军中流言四起。李嗣源便下令赏赐三军,士卒无功受赏,更加骄纵。

从此夏州便与后唐朝廷结怨,每逢周边诸镇有人叛变,则必然暗中与之通连勾结,以达要求贿赂遗赠目的。

长兴四年十月,李彝超上表谢罪,唐明宗乃授任为检校司徒,充定难军节度使。

后唐清泰二年二月二日丁丑,李彝超重病,将夏州军政尽皆托付其兄行军司马李彝殷,之后不久,便即去世。

镜头转换,按下夏州,复说西川。

早在朝廷实施定难节度使换防之策之前,宰相安重诲便怀疑西川节度使孟知祥有反叛之心,遂命亲信将领分守两川治下各州,并以精兵充当牙军。

天成四年,安重诲以夏鲁奇为武信军节度使、李仁矩为保宁军节度使、武虔裕为绵州刺史。武虔裕是安重诲表兄,而李仁矩素与东川节度使董璋不睦。

孟知祥与董璋皆忧惧不已,认为朝廷将要讨伐两川,于是两人结为联盟。

二人又同时表奏朝廷,要求撤回夏鲁奇、李仁矩等人。

唐明宗一面下诏抚慰,一面遣李仁矩招谕两川纳贡,上交朝廷。复被孟知祥与董璋以彼乃客州节度使,不应干涉别州军政财赋为名坚辞,并令属下各州郡官署以兵相拒。

明宗由此而知二人反意已决,恐东西两川日久生变难制,遂命保宁军节度使李仁矩镇守东川阆、果二州;另以武信节度使夏鲁奇戍守遂州,并不断增兵以遏制两川。

董璋、孟知祥见状深为惊惧,于是联兵反叛。

长兴元年二月,唐明宗在南郊祭天,加拜孟知祥为中书令。董璋先于剑门筑七寨,后又于剑门北置永定关,布列烽火,集聚民兵扼守,以阻唐军入川。

九月,董璋举兵反唐,攻破阆州,擒杀李仁矩,孟知祥举兵响应。

唐明宗下诏削夺孟知祥官爵,命天雄军节度使石敬瑭率军征讨西川,夏鲁奇为副。

次年正月,孟知祥约董璋同时起兵,合兵据守剑门,共御官军。又以都指挥使李仁罕为行营都部署,汉州刺史赵廷隐为副,简州刺史张业为先锋,率兵三万,往攻遂州。

夏鲁奇据城固守,遣马军指挥使康文通率军出城迎战。

康文通也是一员虎将,当下领兵出城,与叛军先锋张业大战,于阵前连斩张业部下两员偏将,官军威势大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业见不能胜,顿兵城下,愁眉不展。

三日之后,赵廷隐引领川军大至,因与康文通旧识,乃出阵劝降。康文通闻知阆州已陷,李仁矩败亡,乃率所部投降蜀军,调转军马,引蜀军入城。

因城中军马皆在康文通之手,唐军主帅夏鲁奇部下再无兵马。

闻报康文通降贼破城,遂长叹一声:某自归唐以来,受两代皇帝厚待,恩若再造,岂能爱惜此身,再降叛贼,遗羞朝廷耶!

耳听杀声已近,乃拔出胁下宝剑,自杀殉国。

康文通引蜀军杀入府衙,当下毫不含糊,割下夏公首级,拿去向赵廷隐献功。

画外音:夏鲁奇字邦杰,青州人,原为后梁军校,归附后唐,为庄宗护卫指挥使。向以骁勇知名,曾在洹水之战时独杀百余人,因功获赐姓名李绍奇,授为磁州刺史。又随庄宗攻灭后梁,在中都城下生擒王彦章,升任郑州防御使。明宗年间,夏鲁奇历任河阳节度使、忠武军节度使、武信军节度使等职,奉旨平定两川叛乱,方以使相职衔出镇遂州。至此城破自刎而死,终年四十九岁,正当英雄壮年。

明宗得悉阆、遂已陷,夏鲁奇死难,恸哭不止,下诏追赠夏鲁奇为太师、齐国公。

夏鲁奇血战遂州之时,唐军天雄节度使石敬瑭,秘右武卫上将军王思同率军入川,兵马尚且刚至渭水之西。

孟知祥闻报唐军主力尚远,便遣故蜀镇江节度使张武,拜为峡路行营招收讨伐使,左飞棹指挥使袁彦超为副,率水师趋夔州,以阻唐军自水路西进。

东川董璋部亦攻占合、巴、蓬、果等州,阻住阳平关至汉中唐军北面来路。

十一月初十,正当董璋分兵进军黔、涪二州之际,石敬瑭方才率军进入散关。大军扎下营盘,乃遣王思同等率前锋军,兵出人头山,迂回至剑阁之南,奇袭剑门关。

王思同奉命而出,杀东川兵三千余人,俘其都指挥使齐彦温。

由此势如破竹,继破剑州。回顾久等石敬瑭大军不至,王思同恐怕自己孤军深入,遂焚烧庐舍、抢掠资粮,复引兵退保剑门。

孟知祥闻报剑门失守,即遣牙内都指挥使李肇,率兵五千倍道疾行,先据剑州;又遣使至遂州,命赵廷隐率万人跟进。

同时命故蜀永平节度使李筠,率兵四千直趋龙州,扼守要害,防止唐军从阴平入蜀。

虽然安排三路军马已定,孟知祥依然心怀忧虑,恐难当官军功势凌厉。复过十余日,却不见有何动静,继而细作来报,唐军复回剑门关上,就此止步不前。

孟知祥闻讯大喜道:若唐军急速赶赴东川,复夺遂州,则我两川必然危急。今却不再进军,则不足为虑也。

于是急令赵廷隐等将,率军复夺剑门。

董璋闻报唐军已据剑门关,亦从阆州率兵进屯木马寨。西川牙内指挥使庞福诚、昭信指挥使谢鳇当时屯驻耒苏村,闻剑门失守,即率兵千余间道奔赴剑州。

兼程行军傍晚方至,天色昏暗,遇唐军万余从北山而下。

庞、谢二人虽然兵少,因占据天时之优,又复熟悉地利,稍作商议,决意冒险一战。乃兵分两路,庞福诚率兵数百,迂回唐军阵后鼓噪袭击,谢鳇则率余众正面进攻。

川军奉令奋力冲杀,谢鳇并令三军呐喊,山谷回声,如有数万之众。

唐军措手不及,一触即溃,惊恐而逃,退保剑门,又有十余日不敢出战。

董璋便乘机部署赵廷隐与李肇二将,分别列阵于牙城后山及河桥之上,待击剑门。

直至十二月初三,大帅石敬瑭方率大军抵达剑门。王思同出关迎入,汇报前番战况。

石敬瑭倒也从容不慌,即命来日复引兵再攻剑州,幻想便如魏王与郭崇韬进川一般,兵不血刃直下德阳,进逼成都,就此再立盖世奇功。

次日大军出关,及至剑州,石敬瑭下令步兵攻牙城后山,一战而被蜀将赵廷隐击退;又命骑兵冲击河桥,复遭李肇部强弩阻击,难以近前。

战至日暮,石敬瑭被迫撤军,回途中又遭庞福诚及谢鳇率部伏击,只得败退剑门,一日之内损兵折将,劳而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