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集 打虎太保

义子杀父,自古皆然。

田令孜闻说义子王建将自己定位为谋反大罪,无言可答。沉默半晌,遂与兄长陈敬瑄商议已定,当即遣使出城,要求当夜至营,与王建当面商谈。

王建与部将谋士商议,众皆大喜。王建复念义父当年对自己提拔照拂大恩,于是答应其请,当下收兵退后二十里,扎下营栅。

当天夜晚,田令孜果然只带几个小黄门越城,亲自背负印信符节,潜至王建大营,将成都军政大权印信全部交付,只求保留自己一命。

王建感动至深,当即满口允诺,请义父至别营歇息。

不料次日大军进入成都,王建便将田令孜及其兄陈敬瑄关禁在碧鸡坊中,自领西川节度使。其后过了两年,西川各州郡皆为王建所得,便命将田令孜与陈敬瑄兄弟二人处死。

田令孜临刑之时,亲手将身上所穿丝绢服饰撕成布条,结成粗绳,交给行刑诸军道:咱家曾任十军观军容使,又身为国公之尊。杀我也罢,但须有规有矩方可。

说罢,当场教给刽子手用绳勒死犯人之法。

字幕:光启四年,三月六日。

僖宗驾崩,遗诏立寿王李杰为皇太弟,使继大位。

初八日,李杰于僖宗柩前即皇帝位,改名李晔,是为昭宗,改元文德,时年二十二岁。四月二十二日,照宗升坐大明宫陛见群臣,方始听政。

史说昭宗气貌雄俊,攻书好文,尤重儒术,为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同母弟也。咸通八年二月生于长安宫中,六岁时被封为寿王。

乾符四年,李杰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幽州大都督、幽州卢龙等军节度、押奚契丹、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唐僖宗即位之后,因为同母弟缘故,待其十分优厚。

僖宗逃往成都之时,李杰密切随侍,参与机要事务,颇为群臣看重。僖宗病危之时,群臣因僖宗皇子年幼,拟立皇弟吉王李保,惟权宦杨复恭请立僖宗同母弟寿王李杰。

众臣便不敢违抗,僖宗已经不能说话,略点头恩准。

昭宗即位,便欲恢复祖制,削夺宦官兵权。宦官头目正是拥立昭宗之杨复恭,但昭宗并不依赖,只是表面表示尊敬而已。

此后但凡临朝问政,尽量回避与杨复恭等宦官接触,皆与宰相等商议。且暗地常与大臣谈论限制宦官,提高君权之事。

昭宗舅父王瓌要求出任节度使,杨复恭从中阻挠。又恐王瓌在朝中同己争权夺势,又奏请使王瓌出任黔南节度使,然后在其赴任途中沉船暗害,王瓌一家及仆从全部淹死。

不久昭宗得知国舅真正死因,遂对杨复恭痛恨非常,决意将其铲除。先拉拢杨复恭义子天威军使胡弘立,使其二人相互攻击;又笼络其另一义子李顺节,委以重任显职,此后便对杨复恭不再假以颜色。

杨复恭见状不悦,遂写信给在各地为镇将之诸位义子,命其拥兵自立,对抗朝廷。

龙剑节度使杨守贞、洋州节度使杨守忠奉命,便始不向唐廷进贡,且上书攻击天子。昭宗毫不示弱,直接夺了杨复恭兵权,命其出京,去做凤翔监军。

杨复恭针锋相对,拒不上任,上奏要求回家养老。

昭宗趁机同意其请,免其本兼各职,只留上将军空衔。

杨复恭见要挟不成反失兵权,恼羞成怒,便将宣旨使臣杀死,逃到昭化坊官邸,与义子玉山军使杨守信、亲侄兴元节度使杨守亮谋反,积粟练兵,公开与昭宗抗衡。

昭宗等的便是此机,遂公布杨复恭谋反罪状,派李顺节等带兵前去逮捕。

杨复恭令杨守信带兵相抗,双方大战一昼夜,长安复又大乱。

昭宗对此早有准备,命宰相刘崇望率领禁军守护皇宫,复又前去助战。

杨复恭自料难以对抗,于是带领全家出逃,直奔兴元,纠集兵力,正式向朝廷开战。

昭宗并不惊慌,先命两军中尉铲除李顺节,自己掌握禁军兵权。复传檄天下各镇,宣布杨复恭为朝廷叛贼,谕令各调精兵勤王,平贼立功。

与此同时又大开府库,招兵买马扩充禁军,旬日间便得十万之众,欲以决胜天下。

天子讨贼檄文至于凤翔,惊动了节度使李茂贞。

字幕:李茂贞原名宋文通,深州博野人。初为博野军牙军,后奉命到奉天驻守。

光启二年,朱玫拥李煴为帝,李茂贞担任唐僖宗护卫,抵挡朱玫手下大将王行瑜追兵。因功受命为武定节度使,为唐僖宗赐名为李茂贞,字正臣。

光启三年,唐僖宗返回长安,凤翔节度使李昌符领兵拦截,李茂贞斩杀李昌符。

此时既受昭宗檄诏,念及僖宗当年知遇之恩,李茂贞于是奉命发兵,前往平叛。只用半年光景,便于景福元年攻克兴元府,斩杀杨复恭父子,传首京师。

李茂贞乘战胜余威,开始四处用兵拓展地盘,先后攻占凤州、洋州、泾原三郡。

自此李茂贞势力大盛,便始关心朝廷大事,屡次上表谏奏昭宗,评点政务。朝中自有大臣欲与李茂贞联合,以扩大自己势力,于是重起笔伐口诛,再引朋党之争。

小主,

唐昭宗不似父兄怯懦,诏命李茂贞调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李茂贞读罢诏书,大为不悦,拒绝上任,并上奏章讥讽朝廷:陛下今听信谗言,将臣调离京畿,臣恐将来军情有变,凤翔及陇右之军难以控制,只会使朝廷频危,百姓涂炭。陛下车驾远行之时,又到何处前去避难哉!

唐昭宗见李茂贞如此不尊朝廷,便召宰相杜让能商议,欲以兵伐之。

杜让能不愿得罪李茂贞,进言道:李茂贞势力强大,朝廷无力应对。况凤翔又离京城甚近,万一出兵失利,则无法收拾残局。即如汉景帝忍痛诛杀晁错,亦来不及矣。

唐昭宗大怒道:朕岂能受藩镇欺凌而默不作声,软弱至此耶!决意出兵,卿其毋言。

于是不纳杜让能之谏,出兵讨伐李茂贞。两军交锋,果然反为李茂贞所败。

李茂贞获胜,顺势领兵进军长安问罪。

昭宗找人顶罪,杀死两个枢密使,函其首级遣使送往李茂贞大营,请其退兵。李茂贞奏说若不诛杀宰相杜让能,无以向诸将解释,乃更挥军向前,陈兵临皋驿站。

杜让能闻此,便对昭宗说道:陛下不听为臣忠谏,其事若何?臣早就预料必有今日,陛下只有杀我,才可纾解国难也。

唐昭宗泣下沾襟,诏命贬杜让能为雷州司户参军,复又赐死,遣使回复李茂贞。

凤翔军罢兵回镇,但从此之后,李茂贞更有不臣之心。于是此后不断拓土开疆,侵逼东面州郡,复干涉河中郡立嗣之事,便与李克用发生冲突,一场大战终不可免。

当初河中节度使,本为平叛功臣王重荣,与李克用乃是多年旧友。

光启三年,常行儒引兵夜袭刺史府,王重荣被害。王重荣之兄王重盈任汾州刺史,因制诏将常行儒处死,河中诸将请其代领弟职。

乾宁二年,王重盈死。重荣二子王珂与王珙反目,争夺河中节度使之位。

因为王珂为长,复有李克用支持,唐昭宗便下诏旨,将节度使授予王珂。

李茂贞见此大怒,干脆勾结邠宁节度使王行瑜与华商节度使韩建两镇,一起发兵到长安问罪,逼请唐昭宗改换节度使人选,并求杀掉李磎和韦昭度两个宰相。

唐昭宗原是被打怕了的,焉敢驳回?遂收回前番任命,复命王珙袭其父爵,韦昭度及李磎亦惨遭李茂贞及王行瑜分别杀害。

李茂贞见目的达到,遂以养子李继鹏留守京城监督天子,自率大军回到凤翔。

李克用因与王重荣交厚,闻说其子王珂遭人欺凌,且天子亦被挟持,如何不怒?遂立发大兵前至长安,欲攻凤翔,并解救天子昭宗。

李茂贞自知打不过李克用,更惧其三千鸦儿兵,召回李继鹏杀之,以向唐昭宗谢罪。

李克用趁此奏请昭宗,下令追杀李茂贞。

昭宗却复怕除掉李茂贞后,李克用必然势大难制,又欲保存李茂贞牵制李克用,遂以李茂贞有大功于国为由,不允其请。

李克用只得撤兵北回,临行时对昭宗说道:陛下今日不杀李茂贞,恐臣一旦离开,则京师便无宁日矣!

唐昭宗暗道:靠天靠地,皆不如靠自己也!

复命招募军队,使宗室统辖之。李茂贞闻知,谓昭宗是在防备自己,于是又领兵进攻长安。昭宗新募军队不堪一击,闻风而作鸟兽之散。

唐昭宗只好出逃,投奔华州韩建。

李茂贞进入长安,纵兵抢掠,又将许多宫殿付之一炬。韩建努力调停,昭宗只得忍气吞声,非但不罪李茂贞,反加封其为岐王,拜尚书令。

唐昭宗由此得以回到长安,却又被宦官控制起来。

与此同时,朱全忠、李匡威、赫连铎合击李克用获胜,于是联名上书,表示李克用不除终是国患,奏请发兵攻打幽并之地。

昭宗览奏,颇感难以决断,便召集宰臣会议,令三省及御史台四品以上官员讨论。

不料朝中绝大部分大臣闻此,皆都表示反对。

昭宗急于改变藩镇割据现状,再次不从众谏,命宰相张浚为行营都招讨,朱全忠、李匡威、赫连铎等为招讨使,组成讨晋联军,择日向太原及上党进发。

李克用闻报大怒,乃与部将商议:张浚一介书生,不知兵事,禁军亦是乌合之众,不足为虑。汴州处于四战之地,众敌环伺,朱全忠亦无法对我全力进攻。只有李匡威、赫连铎所率大同、卢龙之军,才是真正对手。今其号为四路联军,我独击二路可也。

于是分兵派将,遣义子太保李存孝与亲子李存勖,各引三千军去迎张浚、朱温,自率主力大军,前往抵御李匡威、赫连铎。

张浚率领朝廷禁军,生怕被朱全忠等抢功,不顾自己实力弱小,一味向前,兵至太原城下。且不扎营下寨,先于城外列阵,便令部将讨敌搦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