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说两个处方,第一个处方是“石膏、知母、粳米、生甘草、大黄”;第二个处方是“党参、山药、天花粉、生地、麦冬、知母、葛根”。这两个处方是A派和B派各自在同一病症上的具有代表性的处方,从这两个处方基本就能看出A派和B派的用药理念的不同。(如果看不出来没事,慢慢再学,总会看明白的,哈哈哈哈。)
话题我们继续回到用药上,药的“色”“味”“性”“行”如果都搞懂了,我们就得及时建立“联系”的观念,要明白药的“色味性行”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杂糅的,举例子,假如一味药是味辛性热的,那么这味药就能散寒,因为辛能散,辛中带热就能散寒。
再比如一味药是味甘性温,那这味药就是温补的药,如果是味甘性凉,则是去热的,因为甘味能让药的速度缓下来,甘凉就能让凉性变持久。
如果一味药是味辛性凉,则这味药就能散热,味苦性凉就能降热,味苦性热就能补火,因为苦入心,心又是火脏,所以味苦性热就能补火。
再比如一味药味咸性热,则这味药就能攻寒实,因为咸能软坚嘛,如果是味咸性寒就能攻热实……。
我们开方不是将所谓的补药随便杂糅起来,也不是根据药的主治将某一类药合在一起,而是根据身体的证象,对证开方,力求方中药物的“色味性行”跟身体产生互补,这才是立方的根本,不是单纯的药物叠加,而是“取出”每味药特有的“色味性行”,将这些特点杂糅起来“创造”出一个对症的“药”。
用药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而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问题。
如果某个方子中有三十味不同药,那么服用这个方子会有三种结果,第一种是此方中所有药的性味等都是相同的,那么此方药效太剧,一付下去说不定就让患者“原地升天”;第二种是此方中的药性味等都是不同的,有升有降有收有散有寒有热五脏皆入,那么此方服用后没有什么大的功效,因为通过升降抵消、收散抵消、寒热抵消、五脏相克抵消后功效都抵消完了;第三种是此方虽说升降收散寒热等药皆有,但通过抵消后具有一性之特点,那么这处方服用后会有那么一点效果,但效果不大,话又说回来,只取一性之特点,又何必用到三十味药呢?徒让患者增添药费负担罢了。
这种三十味的处方不管有没有用,都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庸医开的既损脾胃又损肝,如果不是庸医,里面有护脾的药的话,那脾胃不会有损,但肯定会损伤肝脏。这也是很多西医非常反对中药的原因,这点上我对西医是持有肯定意见的。
切记一切药物进入人身体里面皆是对身体内部的一场“革命”,我们中医追求的是身体内部的阴阳和谐,不是内部的“动荡”,内部动荡久了怎么能来阴阳的和谐。
所以说,人嘛,还是要少吃药,不能听信“中药没有副作用”这种无稽之谈,须知是药皆有三分毒,这世上的东西哪个吃多了都会有副作用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们身体如果出现轻微问题时,第一步想的不应该是吃药,而是应该想的是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如缺乏锻炼的应该锻炼一下,锻炼过量的应该减轻锻炼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