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乐最后看了一眼森内特,老头对他微微颔首。他深吸一口气,迈步,从阴影走向了那片被光芒笼罩的讲台。
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的高度,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整个报告厅瞬间安静下来。无数道目光聚焦在他身上,好奇、审视、期待、质疑.....如同无数道强弱不一的光束。
身后,巨大的投影幕布亮起,标题简洁而有力,《交织的镜像:网络社会的权力拓扑与认知陷阱》。
身侧,恰好有一缕光落下,仿佛一道天然的追光。
李乐没有急于开口,而是微微停顿了几秒,让气息与台下观众的期待同步。
这一刻,会议厅里异常安静,仿佛一场学术弥撒即将开始。
“尊敬的各位前辈、同仁,”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而稳定地传遍大厅,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静力量,“感谢学会给予这个机会,也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莅临。让我能在此,向大家汇报我关于网络社会权力运行机制的一些......尚未成熟的思考。”
没有急于进入复杂的理论阐述,而是从容不迫地拿起遥控笔,点开了第一张PPT,那是一张略显模糊、充满时代感的电脑屏幕截图,上面是早期某个火爆论坛的界面。
“在正式开始之前,请允许我介绍两位未曾到场,但为本研究做出不可或缺贡献的伙伴。”李乐侧身,指向屏幕,上面并排出现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张曼曼在电脑前堆满资料咧嘴大笑的样子,另一张是梁灿在书架前抱臂沉思的装逼侧影。
“我在燕京大学的同学,张曼曼博士,本研究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原始数据搜集、清洗和基础统计分析工作,由他免费独立完成。”
台下响起一阵善意的轻笑,显然对这位“幕后英雄”的形象感到亲切。
“以及,我的本科室友,如今投身哲学事业的梁灿博士,”李乐嘴角微扬,“本研究中最招人恨....哦不,是最具思辨挑战性的部分,基本源于与他的无数次争吵和互相贬低。”
台下笑声更大了些,气氛瞬间轻松了不少。
“没有他们,我今天站在这里讲述的一切,都将失去坚实的经验基础和思想深度。”李乐诚恳地说完,微微鞠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个开场,既表达了感谢,也巧妙地展示了自身研究团队的扎实与跨学科特性,更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化解了可能存在的、对他个人能力的过度聚焦。
“好的,让我们正式开始。”手指一摁,身后的PPT开始翻页,不是花哨的动画,而是简洁的图表、精炼的文字和精心挑选的案例图片。
“我们正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交织时代....”李乐开始阐述他的核心框架,语速不快,但逻辑链条极其清晰。
他再次提到了“控制镜像”和“食人鱼效应”,但这次,他引入了更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来自张曼曼处理的大规模数据可视化结果,动态地展示了信息如何在社群中聚集、冲击、重塑权力边界。
讲到算法如何像一位看不见的“镜匠”,不断打磨和呈现特定的现实镜像。
讲到用户如何在这些镜像中确认自身,同时又无意识地参与了对镜像的塑造。
讲到这种动态过程中产生的“认知代偿”如何让我们满足于简化的标签,从而放弃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语言里,既有社会学的严谨,又偶尔穿插着像梁灿贡献的那些带着哲学锋锐的比喻,比如将算法的个性化推荐比作“一种精心调配的、让人上瘾的认知流食”,将网络群体的极化现象描述为“在各自的信息回音壁里,举行着永无交集的大型狂欢”。
引用的案例,从早期的BBS论坛版规演化,到最新社交媒体的热点更迭,时间跨度大,地域覆盖广,显示出扎实的资料功底和广阔视野。
在阐述每一个论点时,李乐都会恰到好处地指向幕布上相应的数据图表或理论引证,那种驾驭复杂材料的从容,让台下许多资深学者频频点头。
当说到研究方法论时,他特别展示了与张曼曼、梁灿合作的成果页面,一张三人在燕大社系那小屋里争论的照片被放了出来,引得台下发出一阵善意的轻笑。
“任何有深度的研究,都离不开志同道合者的碰撞与支持。对于下面的问题,我将......”
森内特看着台上那个挥洒自如的年轻人,脸上没什么表情,但微微上扬的嘴角和轻轻敲击扶手的手指,泄露了他内心的满意,这小子,似乎天生就懂得如何驾驭大场面。
旁边的玛丽女士微微倾身,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笑道,“威廉,这孩子,可比你年轻的时候要帅多了,也沉稳多了。”
森内特从鼻子里哼了一声,“年代不一样,没有可比性。他还嫩。我们那时候,讲究的是苦熬硬扛。能在LSE的厕所边上的小教室里不被嘘下台就算成功。现在?舞台大了,灯光亮了。”
玛丽女士莞尔,“无论如何,得恭喜你,教导出这样一个未来的学术明星。”
听到这话,森内特脸上的些许得意却收敛了,他转过头,看向玛丽,眼神变得严肃,“明星?不好。玛丽,他以后应该有更大的成就,而不只是一个学术明星。学会这边,以后少来那些揠苗助长的事情。他现在的任务就是专心的学习,深入的学习,夯实基础,而不是急着被捧到什么位置上去。不要像......”
他的话头戛然而止,像是被什么东西猛地堵住了。眼神里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情绪,闭上了嘴。
玛丽女士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瞬间的停滞,她看着森内特侧脸上那瞬间流露出的、几乎从未示人的一丝黯然,立刻明白了过来。
她轻轻叹了口气,没再追问,只是也将目光重新投向台上那个光芒四射的年轻人,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可心里,已经替森内特补全了那句话,不要像,那个曾经同样才华横溢、却被过早的名声和浮华压垮了学术脊梁的格拉汉姆。
而此时,台上的李乐,正在阐述算法的迷雾中,如何保持人之为人的反思性与连接性的开放性问题。
穹顶垂光将他挺拔的身影勾勒出一圈淡淡的光晕,站在那片圣洁与世俗交织的光影里,仿佛一个年轻的布道者,在这座知识的殿堂里,从容不迫地阐述着他对这个数字时代权力隐秘流动的洞察与预言。
台下,是一片静默的倾听,只有清朗的声音和低沉回声的嗡鸣在古老的穹顶下交融、回荡。
。。。。。。
大厅最后一排靠边的位置,光线被高耸的座席阴影切割得有些黯淡。邹杰和周帆并排坐着,像是刻意将自己隐匿在这片喧嚣与光芒之外的角落。
周帆的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努力越过前方层层叠叠的人头,聚焦在台上那个清晰而自信的身影,以及他身后不断切换的PPT上,又不时偷偷瞟向邹杰紧绷的侧脸,生怕惊扰了什么。
“.....因此,我们提出的控制概念,并非意指一个静态的、单向的投射,”李乐的声音平稳传来,“它更接近于一种动态的、相互建构的过程。”
“平台在投喂信息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和校准我们的偏好,进而强化乃至扭曲其自身的投射逻辑。这就像一个不断调整角度的哈哈镜,我们在镜中寻找自我确认,而镜子本身,也因我们的凝视和反应而变形......”
小主,
邹杰的瞳孔微微收缩。他听到李乐引用了几个关键的数据模型,展示了几张动态演化图,清晰地刻画了信息壁垒的形成和社群极化的路径。
这些模型和图表,其精巧和深度,远非他那个拼凑出来的框架可比。
更让他心惊的是,李乐并非停留在现象描述,而是深入到了算法逻辑与用户认知交互的深层机制,这正是他试图触及却始终隔着一层迷雾的核心。
“他在用数据讲故事,”邹杰心里有个声音在低语,“而且每个故事都指向同一个结论......结构的韧性源于微观互动的累积效应。我,我只是在罗列现象。”
周帆小声道,“邹老师,他,他这个动态模型,好像比我们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