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话音落下,掌声再次响起,这次更多是程式化的礼貌,为刚刚结束的精彩,也为即将开始的新篇。
然而,这掌声听在邹杰耳中,却像是一阵阵催促的鼓点,敲得他心慌意乱。
吸口气,仿佛要将周围所有稀薄的氧气都压进肺里,好给自己虚浮的身体注入一点力量。
邹杰整理了一下其实早已熨帖无比的西装下摆,这个动作更像是一种无意识的、寻求心理安慰的仪式。掌心里的U盘已经发烫,那里面存储着他准备了数月、自认为凝聚了心血和“创新”的成果。
似乎明白了怎么回事的周帆担忧地看着他,小声鼓励着,“邹老师,加油!”
邹杰点了点头,脸上挤出一个极其僵硬的笑容,迈步,脚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踉跄,仿佛那双锃亮的皮鞋踩着的,不是坚实的地板,而是刚刚被烈火烧过的滚烫的灰烬。
当与正走下台的李乐擦肩而过时,李乐脸上依旧带着那抹淡淡的笑意,甚至微微颔首,像是在说“到你了”。
这笑容在邹杰看来,却充满了怜悯和嘲弄,刺眼得让他几乎想要别过头去。强行控制住面部肌肉,回以一个极其短暂的、几乎只是肌肉抽搐的点头,随即加快脚步,几乎是逃也似的站到了报告台后。
李乐这孙子不知是有意无意,在下台时,还把麦克风往上掰了一下,到李乐额头的高度,让邹杰手忙脚乱地调整着,金属摩擦发出刺耳的“吱呀”声,在安静的会场里格外突兀,尴尬又添一分。
摆弄好之后,邹杰又看了眼台下,那些刚刚为李乐报以热烈掌声和会心微笑的面孔,此刻大多显得平静,甚至有些疲惫和心不在焉。
前排,森内特已经重新调整成了一个更舒服的瘫坐姿势,半眯着眼,仿佛在养神,玛丽女士优雅地端起水杯,小口抿着,菲茨杰拉德则低头摆弄着自己的手机,屏幕的光映在他没什么表情的脸上,组委会的副主任,牛津的系主任.....
强迫自己将目光从这些能轻易影响他心态的大佬身上移开,落在了自己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
点下了翻页笔,投影幕布上出现了他精心设计的PPT封面:深蓝底色,烫金字体写着标题——《网络社会学的理论整合与实证检验初探》,下面是他的姓名和单位,几个字被他特意加粗放大。
标题本身,与李乐那份《网络社会学:概念梳理与理论路径的一些探索》相比,就显得更为中规中矩,甚至带点笨拙的学究气,缺乏那种直指核心的锐利。
“各....各位前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邹杰开口了,声音带着明显的干涩和紧张,远不如李乐那般松弛流畅。他刻意放缓了语速,试图找回平日里演练了无数次的、那种沉稳自信的语调。
“很荣幸能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我们课题组关于网络社会学理论整合与实证检验的一些初步探索......”
最初的几分钟,邹杰几乎是凭借着肌肉记忆和反复演练的本能在进行。
阐述着研究背景,强调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社会学研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措辞与李乐开场时有七分相似,但少了那份举重若轻的框架感,更像是在罗列现象。
“我们认为,网络社会并非一个独立于现实之外的虚拟空间,而是现实社会关系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延伸、重构与.....映照。”
邹杰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坚定,用了“映照”这个词,试图与李乐的“延伸、重塑与挑战”区分开来,但内核的相似性让这种刻意的区分显得苍白无力。
他引入了结构化理论,试图用“结构二重性”来解释线上行动的制约与赋能。他提到了布迪厄的场域和资本概念,试图将网络平台看作新的“场域”,将关注度、影响力视为新的“资本”形式。
这些理论的引用本身并无问题,甚至是当前分析网络社会的常见路径。
然而,问题在于他的阐述方式。
李乐是在与这些理论进行深度对话,甚至试图超越其局限,而邹杰的讲述,则更像是在进行理论搬运和名词堆砌。他反复强调“整合”与“构建”,但“整合”了什么,“构建”了何物,听起来却有些空泛,缺乏一个像李乐那个“技术、社会、文化三重互动模型”一样清晰有力的核心骨架来支撑。“
他提到了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提到了传统社会学理论在面对网络新现象时的解释力局限。
这些论点,与李乐报告的开场部分,在核心逻辑上高度重合,只是表述的词汇和引用的具体案例略有不同。
邹杰能感觉到,台下一些听众的眼神开始变得有些飘忽,有人甚至悄悄打了个哈欠。
当他开始讲到网络权力时,这种对比愈发明显。
“......因此,在网络空间中,权力呈现出一种弥散化的、去中心化的特征。平台作为关键行动者,掌握了规则制定、数据掌控和.....和注意力分配的权力。”邹杰努力想使用更专业的词汇,但“注意力分配”这个词,在李乐精辟的“注意力经济”和“算法规训”面前,显得粗糙而缺乏理论深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甚至也引用了福柯,提到了“微观权力”,但仅仅是提及,并未能像李乐那样,将其与算法的具体运作机制、数据的商品化深刻联系起来,只是浮于表面的概念借用。
也试图提出一个“基于资源控制与规则制定的二元权力分析框架”,听起来结构完整,可在李乐那充满动态感和哲学思辨的“液态权力”、“算法权力”分析之后,这个框架显得静态、呆板,甚至有些过时。
邹杰并非没有自己的“创新点”。他花了相当篇幅强调自己研究的“实证检验”部分,展示了一些通过网络爬虫获取的论坛数据,以及针对特定网络社群进行的问卷调查的初步结果。
展示了几张图表,试图说明线上互动频率与社群认同感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然而,这些工作在李乐之前那套贯通宏观结构与微观实践、融合哲学批判与方法论反思的宏大叙事面前,显得像是....零碎的补丁。
仿佛是在一栋已经初具规模的宏伟建筑旁,努力证明自己手中几块砖头的质量和用途。他的数据和分析本身或许扎实,但缺乏一个足够有力的理论问题作为牵引,使得这些实证工作像是无根的浮萍。
明眼人,尤其是刚刚认真听了李乐报告的人,立刻就能看出,这些个图表,与李乐提出的“技术架构、社会互动、文化表征三重互动模型”在结构上和核心要素上惊人地相似,几乎可以看作是后者的一个简化版或同构表述。
唯一的显着区别可能在于,邹杰的图表配色更花哨一些,箭头更多,看起来更加的.....复杂。
在整个报告过程中,邹杰的眼神多次不自觉地飘向前排。他看到森内特教授歪着头,手指抵着下巴,眼睛半开半阖,那表情与其说是在沉思,不如说是在.....忍耐?
偶尔,森内特会侧过头,对身旁的玛丽女士低语几句,玛丽女士则微微颔首,目光依旧平和,但邹杰总觉得那平和之下带着一丝审视,甚至是若有若无的惋惜。
他看到菲茨杰拉德教授百无聊赖地玩着手中的钢笔,偶尔抬头瞥一眼屏幕,嘴角那惯有的嘲讽弧度似乎更加明显了。
最让他难受的是李乐。李乐就坐在森内特旁边,身体放松地靠着椅背,脸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情,既没有得意,也没有不屑,只是平静地看着,听着。
但偶尔,当邹杰在某个理论衔接处出现磕绊,或是试图强调某个自以为创新的观点时,邹杰似乎捕捉到李乐的眉梢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那细微的动作,像是在说,“大哥,这里,好像不太对劲?”或者,“兄台,这个,我好像之前提到过?”
这种无声的评判,比任何公开的质疑都更让邹杰难以承受。他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借鉴、所有的力不从心,都在台下那双平静的眼睛下一览无余。
邹杰强迫自己集中精神,进入下一个环节,实证检验初探。这是他认为可以扳回一城的部分,也是他武田直树和藤岛一再强调要突出的“扎实”之处。
又展示了几组数据图表,试图用量化数据来支撑他的理论框架。
“我们通过对国内某大型网络论坛的活跃度、用户互动频率、版主管理行为等数据进行追踪分析,初步验证了技术规则对互动模式的塑造作用,以及非正式权力结构在线上社群中的生成机制.....”
然而,这些数据样本的代表性、分析方法的严谨性,在李乐刚才提到的“数据获取陷阱”、“算法黑箱”等方法论反思的映衬下,显得有些单薄和传统。
更重要的是,他所“验证”的这些现象和机制,恰恰是李乐在早年的论文中就已经深入剖析过,并在刚才的报告中置于更宏大理论视野下重新审视的“旧酒”。
邹杰的工作,看起来更像是对李乐已有发现的一次数据化的、略显笨拙的“证实”,而非真正的创新性探索。
甚至引用了李乐去年在《社会学研究》文章作为参考文献,这在他原本的计划里是为了显示自己研究的承继性和对话性,但在当前语境下,却仿佛坐实了李乐刚才那句“引用自己过去的文章很正常....总比去引用一些自己还没完全消化理解的二手理论要来得踏实一些”的暗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