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邵氏公司创办时间久,内部山头林立,自己公司的资源都无法得到有效流通,又如何与外部竞争?
老字号,时间久了难免故步自封,傲慢、排外,仿佛一个自我封闭的王国,逐渐失去了活力;
再加上邵氏有名的工资低,事情多,没有津贴,看不到升迁的途径,导致大量人才外流。
人才培养出来后留不住,邵氏兄弟逐渐显出颓败之色来。
除此之外,外部势力大肆冲击。
“亚太影视集团”在邹文怀的经营下,打造了功夫巨星李少隆,又一手捧起程龙、洪今宝等新一代功夫明星,打造了80年代功夫盛世。
“亚太影视集团”的“独立制片人”制度明显更加灵活多变,符合时代发展,老迈的邵氏逐渐跟不上时代脚步;
“亚太影视集团”又非常重视人才,徐客、吴雨森、许安华等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新一代导演,有公司的大力扶持下在整个东南亚掀起了一阵阵电影新浪潮;
新的资本见有“亚太影视集团”赚的盆满钵满,也纷纷跟着进入市场,各方势力混战,倒霉的却是邵氏这样的老势利,幸福的是观众。
而曾经不可一世的邵氏,最终在八十年代中期年宣布停产电影,转向电视业务。
邵氏所有的电影业务,包括院线整天打包卖给了“亚太影视集团”。
这场持续十余年的香江影坛争霸,终以邹纹环以及“亚太影视集团”的全面胜利而落下帷幕。
但也不能说邵一富就是失败者,因为他在电视行业方兴未艾之际,就竞投了无线电视(TVB)的经营权,并且一举成功。
接近古稀之年的邵一富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兼顾电影和电视,他将主要精力放在新兴的电视行业上,培训艺员、举办香江小姐选美,将TVB经营得风生水起。
《大时代》、《壹号皇廷》、《天地豪情》、《妙手仁心》等精品剧“统治”了70、80后的童年。
千禧年,TVB股价一度创出85.25港元历史新高,市值超过370亿港元,简直如同一条大型航母。
TVB电视集团在亚洲何大电视台排名第三,仅次于排名第二的东京电视台,以及排名第一的“亚洲电视台”。
“亚洲电视台”是“亚太影视集团”的核心产业之一,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上星,信号覆盖整个亚太地区。
1985年,当邵氏电影正式停产的消息传出时,整个香江影坛为之震动。
曾经辉煌的清水湾片场逐渐冷清,而那些见证过黄金时代的摄影棚,如今只剩下斑驳的墙面上褪色的海报在风中摇曳。
与此同时,位于九龙塘的“亚太影视城”片场却灯火通明,程龙正在拍摄《警察故事》的惊险特技镜头,场外围满了前来探班的国际媒体。
邹纹环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俯瞰着片场热火朝天的景象。
他刚刚与好莱坞巨头“哥伦比亚”达成协议,双方共同投资拍摄《炮弹飞车》系列。
秘书敲门进来,递上一份最新的市场报告:“亚太影视集团”在整个东南亚的市场份额已突破85%,旗下的“亚太影视城”院线正在李家坡建造亚洲最大的观影厅。
邹纹环轻轻摩挲着报告扉页上烫金的集团标志,忽然想起几年前那个在茶餐厅被刘大佬接见的午后。
也就是从那一天起,邹纹环的人生不一样了,他成为了亚洲的娱乐“教父”。
如果说电影圈的竞争激烈,电视行业的竞争同样激烈。
邵一富在退出电影行业后,他全身心得投入TVB的经营之中。
他学习“亚太影视集团”亲自督建新的转播中心,TVB的《射雕英雄传》正通过租借的通讯卫星向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步播出。
而在TVB总部,制作团队正在筹备首届《亚洲小姐》选美,策划总监林建岳特意从法兰西请来时装设计师为佳丽定制礼服。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1987年,程龙主演的《龙兄虎弟》在全球斩获1.2亿美元票房,标志着香江电影真正走向国际。
同年,TVB引进倭国动画《哆啦A梦》,创下惊人的42点收视率。
邵一富的决策错了吗?并不能说错了,他只是选择了一条顺应时代发展之路。
但邵氏本可以顺应变革成为一个百年电影公司,却在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消失在了时代中。
八三年,二哥邵一客中风昏迷,靠药物维持生命。
一年多之后,这个与邵一富风雨同舟的兄弟在李家坡去世。
在此之前二兄邵一仁死于十年前,长兄也早已经去世。
八十年代中期,邵一富的妻子黄梅珍在阿美利卡去世。
至于邵一富的子女们,早在他离开李家坡的时候,就将妻子儿女都交给哥哥邵一客照顾,情感淡漠也是难免之事。
更令吃瓜群众惊愕的是,有一年,邵逸夫长子邵维名在李家坡住所附近被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