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十六章

策问就是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用文章来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类似于现代的请根据......来写一篇命题作文;最后一部分是诗赋,一听就是要做诗词,但是一般会限韵或者题目。

进入考场,与平日育英斋不同,今日格外的安静和严肃。林越还有一不认识的先生站在门口,林越递给他一个木牌子,说:“第一排第三个位置,去坐吧。”

谢琰恭恭敬敬接过,说:“谢谢先生。”这才到了自己考试位置,第一排第三个位置就是最前面最中间的位置,也是考生们最不想坐的位置,因为在这个位置,离坐在上面的先生最近。你做什么手脚这上面是看的一清二楚,坐在这就安安静静的自己做试卷吧。

到了时间,门外钟声一响,林越这才分发试卷,这是由他亲自出的。谢琰拿到自己的试卷,大致看了一遍,墨义二十道,经帖十道,一道策问一道诗词。

谢琰在试卷首先写好了自己的名字,这是最重要的,你写的再好若是没写名字什么都是白搭。前世他班里有个学霸,平时考得都是年级前几,注定进入重点大学,他名字倒也写了,只是机读卡把2涂成了3,那科就没成绩,后来复读去了。

墨义题多是出自他们才学的增广贤文,也有才学的论语,只是很少。难度也不大,谢琰磨好墨,就慢慢往试卷上填写了。

其中一道就是问论语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墨义,谢琰写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逝,流逝。斯,意乃河水。舍,舍弃。

经帖题就是填空题,里面有一道倒是超出他们学习的范围了,不过林越给进度更快的学子也是讲过的,谢琰自然也是听过的。出自大学里第七章: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填空也就三个字:其严乎。

谢琰花了半个时辰终于写完

前面两部分,这才开始写策问。题目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谢琰要根据这句话来写一篇策问,谢琰皱眉,他也未做过这种题。之前看了聂可风的策问,现在轮到他来做了。

谢琰抓耳挠腮好久,才想出了开头,德乃天下之首,礼乃万民之本。然则今尚有不知道德礼仪之人,故而君王应重礼法扬道德。谢琰又由此分别叙述了三个不同的论点论据论证,按照以前他写文章一样。

谢琰有个毛病,就是写文章喜辞藻华丽,最不擅长写平铺直叙的文章。好在这次他也知道自己的毛病,特地强压住了自己的风格,写得比较朴实无华。

终于完成了策问,谢琰感觉自己都快虚脱了,脑子都快炸了。最后是一道诗赋题,李白泛舟月下,以此为题做五言律诗。谢琰细细苦死,在脑中想了半晌,得了一句就写在草稿纸上,最后才整理成一首诗词:诗仙泛舟澜,皓月清辉寒。只恐飞仙境,不似在人间。

谢琰写完,揉了揉自己的脖子,长时间坐着,身体都僵住了。林越不停的走动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着学子们的一动一静。行到谢琰这里,看到他已经写完了,这个速度也不算太快,柳晋刚刚就交卷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