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微米芯片

智途 幽雅的刀锋 1525 字 2022-10-27

尽管如此,朱天赐对这种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肯定,并鼓励项目员工进行改进。

同时,他也感受到了,自己一个人搞研发,不如大家一起来攻艰克难。

朱天赐本就是电子工程的大师,他对微米细胞芯片的电子线路重新设计,将原有的功能进行了优化。

之后,他又设计了另外一种芯片,每个芯片都有特定的编码,可以接受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并转化成与脑细胞生物电相当的电势,来给吸附的神经突出以电刺激,从而使相应大脑皮层能接受辅助智能的信息。

这样,就可以替代电子探针的输入方式,无需电子探针的精确定位,而且更加精准,更细致,而且方便将外围的控制装置进行标准化。

还可以将两种输出和输入功能集成到一起,更方便与辅助智能互动。

因为微米芯片的尺寸有限,能容纳的门电路数量比较少,因此朱天赐采用了多层电路方式。

只是,可能因为他提出的改进要求难度太大,桃李公司的研发小组迟迟没有设计出可行的方案出来。

朱天赐询问了一下进步,方案的大多数难题已经解决,卡在如何让微米芯片进入组织液上,因为只有能变形的白细胞能突破血管壁,红细胞不行,微米芯片也无法变形。

朱天赐暗道,看来研发智能必须深入学习医学知识才行,他提出一个方案,利用形成紫癜的原理,用饱合膜装载刺激毛细血管扩张的物质到达指定区域,使局部发生炎性反应,造成血管细胞间隙临时扩张,使微米芯片通过。

大脑内缺少淋巴细胞,但并不是不产生炎性反应。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微米芯片一旦进入组织液,很难再回到血液。

坏处是,微米芯片一旦老化,不容易回收,这就要求芯片的材质能自然降解。

很快,研发小组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可行性方案,并进行了几次实验和改进。

数据交到朱天赐手上。

有些数据比预想的要好,比如微米芯片在进入组织液后,流动性变得很差,可以自然在该区域驻留,又因为甘油三脂与细胞磷脂膜相亲的特性,很容易被细胞膜吸收,使饱合膜直接与神经细胞膜直接接触,而高纯度饱合膜与磷脂膜结合力很强,很容易契合在一起,这样,并不需要吸附电极,减少了芯片的制造难度。

但这也造成了微米芯片老化后更难以被清除。

有些数据朱天赐还是不满意,控制不够精细,进入组织液的微米芯片数量不足,而且分布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