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想起上周去行政部取文件,看见张姐的实习生正拿着采购单核对型号,一边看一边跟张姐请教:“张姐,为什么这笔预算要留百分之十的余量啊?”张姐耐心地解释:“办活动就像出门带伞,不一定下雨,但得有准备。”当时他还觉得这师徒俩有点小题大做,现在才明白,理事的智慧往往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上个月暴雨,公司车库被淹了。”林辰接过话头,“当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张姐在家照顾生病的母亲,接到电话二话不说就赶回公司。她没慌着指挥抽水,先让保安把所有车辆信息登记好,再安排行政部的人分组——一组联系保险公司,二组找拖车,三组清理车库杂物,自己则守着监控协调。凌晨三点车库就清出来了,没耽误第二天上班。”
行政部的人都露出骄傲的神色。陈默忽然想起林辰常说的一句话:“会理事的人,不是比别人多了三头六臂,是比别人多了副‘火眼金睛’,能一眼看出哪些是火苗,哪些是柴火,哪些是火星子。”
“第三理——理情。”林辰的语气柔和下来,屏幕上的图片换成了两间办公室:左边的门紧闭着,门口的垃圾桶里扔着揉成团的图纸;右边的门敞开着,两个设计师正对着白板比划,其中一个手里还拿着半块没吃完的面包。
“这是设计部的两个场景,相隔一天。”林辰解释道,“左边是小李和小王因为方案吵架,吵到把图纸都撕了;右边是他们和好后一起改方案,小王还把自己的晚饭分了小李一半。”
设计部区域传来一阵哄笑,小李和小王互相看了一眼,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陈默记得那天下午路过设计部,确实听见里面有摔东西的声音,当时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
“我没去劝架,就给他们俩各发了张纸,让他们写下三个问题:自己的方案最在意什么?对方的方案有什么可取之处?如果各让一步能怎么改?”林辰的处理方式出乎所有人意料,“结果第二天一早,他俩拿着修改后的方案来找我,说‘林董,我们昨晚想通了,其实我们要的是同一个结果,就是让客户满意’。”
市场部的李经理举手提问:“林董,要是碰到解不开的死结怎么办?总不能一直让他们僵着吧?”
“那就找个第三方当镜子。”林辰回答得干脆,“去年销售部和生产部因为交货期吵了半个月,销售部说生产部效率低,生产部说销售部乱接单。我没开协调会,而是让他们互换岗位体验了三天——销售去车间跟着老张装零件,生产部的人去跟客户谈订单。”
他笑着回忆:“结果第三天,销售部的赵经理找到我说‘林董,我再也不催他们三天交货了,那批零件光是打磨就要两天’;生产部的组长也说‘原来客户急着要货是有原因的,他们的生产线停一天损失几十万’。不用我多说,他们自己就商量出了新的排期表。”
台下的销售部和生产部互相看了看,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陈默忽然明白,理情不是和稀泥,也不是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让双方都站在对方的鞋里走走,知道那双脚磨出的茧子有多疼。
“第四理——理气。”林辰的表情严肃起来,“气顺了,事才能顺。要是心里憋着股邪火,干起活来能不出岔子吗?”
屏幕上出现一张匿名意见箱的照片,木质的箱子有些掉漆,锁扣却擦得锃亮。箱子旁边贴着张通知,上面写着“每月最后一个周五,董事长亲启所有信件”。
“这个意见箱在茶水间挂了八年。”林辰的手指轻轻点着屏幕,“刚开始里面全是吐槽:‘食堂的菜太咸’‘厕所的纸总没人换’‘空调温度太低’。有人说这些都是小事,没必要董事长亲自看,但我觉得,员工连吃饭喝水都不舒服,能安心干活吗?”
行政部的张姐补充道:“上个月有封信说‘停车场太远,冬天骑车冻得手发麻’,林董当天就让我们查班车路线,这周新添的三条班车线已经开始运行了,每天早上能多载二十多个人呢。”
“还有人说‘研发部的咖啡机总坏,喝不上热咖啡影响思路’。”林辰接过话头,“我让采购部买了台最专业的意式咖啡机,还请了咖啡师来教大家拉花。现在研发部的人说,每天下午的咖啡时间,成了他们交换想法的‘灵感时刻’。”
研发部区域传来一阵欢呼,王博士甚至举起手里的马克杯晃了晃,杯子上印着公司的logo,还沾着点奶泡的痕迹。陈默想起自己上周也在意见箱里投了封信,说“会议室的投影仪太模糊,看数据费眼睛”,没想到今天来开会,发现所有会议室都换了高清投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理气不是听几句好话就完了,是要让大家觉得‘我的声音有人听,我的难处有人管’。”林辰的声音里带着感慨,“就像家里过日子,老婆说‘菜太咸’,不是挑刺,是想让你吃得舒服点;老公说‘袜子总乱扔’,不是嫌弃,是想让家里整齐点。公司也是个大家庭,哪能没点磕磕碰碰?关键是有人愿意听,愿意改。”
台下的气氛越来越热烈,不少人开始交头接耳,脸上带着兴奋的神色。陈默看了眼手表,已经晚上十点多了,可会场里没有一个人犯困,连后排的实习生都坐得笔直,眼睛里闪着期待的光。
“第五理——理进。”林辰的语气变得昂扬起来,屏幕上出现一张地图,西南地区被用红色马克笔圈了出来,旁边标注着“成都办事处,2024年3月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