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玻璃面世与镜鉴匠心

将李斯“发配”去咸鱼库房抄书后,燕丹心头那点因历史阴影而产生的郁气总算消散了不少,神清气爽地投入到新一轮的“科技攻坚”中。

玻璃窑炉的建造并非易事。

选址需靠近水源(用于冷却和石英砂清洗),又要远离民居(避免烟火和可能的污染),还要方便运输燃料和原料。

经过与少府、将作监以及墨笙等人的反复勘测协商,最终选定在渭水下游一处相对偏僻的河湾地带。

高大的烟囱率先立起,接着是严格按照系统提供的最佳配比烧制的特种耐火砖被仔细砌筑成窑炉主体。

燃料方面,燕丹力排众议,坚持使用燃烧值更高的石炭(煤),为此还专门组织人手在附近勘探并开辟了一座小型露天煤矿。

开采出来的煤炭经过简单筛选,去除杂质,成为窑炉的“粮食”。

与此同时,寻找和制备石英砂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凭着《矿物辨识初解》的指导,工匠们终于在秦岭北麓的一条溪流畔找到了较为纯净的石英矿脉。

开采出的石英矿石经过破碎、水洗、筛选,得到颗粒均匀、杂质较少的石英砂原料。

一切准备就绪,已是初夏时节。

首次开炉点火,意义重大。

燕丹、墨笙以及所有参与此项目的工匠都聚集在窑炉旁,神情紧张而期待。

炉火熊熊燃烧,鼓风机隆隆作响,高温让周围的空气都变得扭曲起来。

按照燕丹反复强调的流程,工匠们小心地将按比例混合好的石英砂、纯碱、石灰石等原料投入熔池。

漫长的等待开始了。

燕丹表面镇定,手心却微微出汗。

虽然他拥有理论,但实际操作中任何一点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导致失败。

墨笙则拿着炭笔和木板,不停地记录着炉温、投料时间、火焰颜色等数据,眼神专注得发光。

数个时辰后,负责观察火候的老工匠突然激动地喊道:“化了!化了!原料熔了!”

燕丹精神一振,连忙凑到观察孔前,只见熔池内,原本固态的混合物已经变成了一锅亮橙色、粘稠翻滚的熔融液体,在高温下如同流淌的岩浆,散发出惊人的热量。

“准备出锅!”燕丹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