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昭的命令下达得迅速,侯府上下随即开始运转。
李沐风领命后,并未耽搁片刻。翌日清晨,宁远卫的校场上,便弥漫开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氛。他按照杨昭所授的“协同作战”之法,将宁远卫的将士们重新编组。不再是往日的散漫队列,取而代之的是严谨的阵型演练。新加入的体能训练,更是让这些久经沙场的汉子们叫苦不迭。俯卧撑、蛙跳、长跑,这些闻所未闻的训练方式,让他们的肌肉酸痛,汗水浸透衣衫。但李沐风亲身示范,言传身教,将士们虽累,却也隐约感到这其中蕴藏的力量。
“侯爷说,这叫淬炼筋骨,磨砺意志!将来上了战场,便是多活一条命!”李沐风嘶哑着嗓子吼道,亲自带着将士们冲刺。
与此同时,苏墨也加班加点,笔下不停。一封封以兵部左侍郎名义发出的公文,盖着杨昭的官印,被快马送往工部、兵器监以及京城周边各卫所。公文内容简洁明了,措辞却透着一股不容置喙的强硬。工部与兵器监被要求三日内按照宁远侯提供的图纸,试制新式火器;各卫所则被勒令在十日内,派遣精锐校尉入京,接受新式练兵法的培训。
工部尚书接到公文时,脸色铁青。他看着图纸上那些从未见过的结构和配方,只觉得荒谬。兵器监的匠作们更是面面相觑,他们世代传承的技艺,从未见过如此奇特的火药配比。
“三日?这宁远侯是疯了吗?如此精密的火器,便是十年也未必能研制成功!”兵器监的监正胡子翘起,满腹怨言。
然而,公文上白纸黑字,又有皇帝的口谕压着,他们纵有万般不愿,也只能硬着头皮开始尝试。杨昭没有给他们拖延的机会。他亲身前往工部和兵器监,没有摆侯爷的架子,反而穿上简朴的衣衫,亲自指导匠作们。他指点火药配比的精细之处,纠正铸造炮管的细微偏差,甚至亲自挽起袖子,拿起工具,示范一些关键的环节。
他不是用言语命令,而是用实际行动和超越时代的知识,让那些老匠作们从最初的不屑,到后来的惊疑,再到逐渐的信服。
“原来火药还能这般配制?难怪老夫数十载都未曾突破!”一位白发苍苍的火药师捏着改良后的配方,嘴里喃喃自语。
在另一边,柳如烟也展开了行动。她动用了杨氏商行在京城的所有人脉和资金,秘密接触那些铁匠铺和火药作坊。杨氏开出的价格,比市价高出一成,这让那些作坊主们喜出望外。虽然对杨氏如此大规模的收购感到疑惑,但在白花花的银子面前,他们选择了合作。大批的铁矿石、硫磺、硝石等原材料,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堆满了杨氏在城郊的几处隐秘仓库。杨氏的商队也开始调整路线,随时准备将这些物资运往边关。
京城内外,暗流涌动。杨昭的一系列动作,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那些原本看他笑话的官员和豪门,渐渐感受到一股压迫。他们开始派人打探,想知道这个年轻人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三日期限转瞬即逝。
这日清晨,京郊的一处军械试验场,气氛异常凝重。皇帝在内侍的陪同下,亲自驾临。兵部尚书、魏国公,以及几位平日里对杨昭颇有微词的官员,也悉数到场。他们都想亲眼看看,杨昭究竟能拿出什么“奇迹”。
杨昭穿着一身劲装,站在试验场中央,身旁是李沐风。他面前摆放着两支火铳。一支是制式火铳,另一支则是按照他图纸改良后的新型火铳。
“陛下,诸位大人。”杨昭声音洪亮,回荡在空旷的试验场上,“今日,臣便向各位展示,我大乾兵器革新之初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