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门缓缓合拢,将杨昭的身影彻底遮挡。金銮殿内,方才的喧哗声消散,只剩下一片沉重的静默。
皇帝重新坐回龙椅,他没有立即开口,而是拿起那块精钢,在手中反复掂量。那冰冷的触感,乌亮的色泽,以及工部尚书方才的禀报,都在无声地昭示着杨昭所言非虚。
殿内百官的面色复杂。震惊、贪婪、忌惮,各种情绪交织。他们方才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那蒸汽机模型虽然精巧,但更令人心动的,无疑是那块精钢。若真能大量产出此物,大乾的兵锋将无往不利。
王太傅须发皆白,他站在文官之首,脸色凝重。他原先对杨昭的“奇技”多有不屑,认为不过是江南商贾的夸大之辞。然而,事实却狠狠地打了他的脸。
他上前一步,躬身启奏:“陛下,杨昭所献之物,确乃前所未见。若能为我大乾所用,国力必将大增。”
他的语气中,已无方才的质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肯定。
“王太傅所言甚是。”一名武将也出列,抱拳道:“陛下,此精钢若能用于兵甲,我大乾将士战力可提升数倍,边境之忧可解!”
他的声音里充满渴望,显然已看到了精钢对军队的巨大影响。
然而,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声音。一名户部侍郎出列,拱手道:“陛下,此等奇技,杨昭一人独掌,恐非国之福。我大乾向来以农为本,重农抑商。杨昭此人,商贾出身,行事诡谲,若任由其发展,恐生变数。”
他的话,暗示了对杨昭身份的轻蔑,以及对商贾掌握国之重器的担忧。
“此言差矣!”另一名老臣反驳,“杨昭虽为商贾,然其所献之物,利国利民。陛下当广开言路,不拘一格降人才。若因此人身份而弃奇技不用,岂非因噎废食?”
殿内争论渐起,文官们有的支持,有的反对,有的则保持观望。武将们则多偏向于支持,毕竟兵器甲胄的提升,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战功与性命。
皇帝没有插话,他只是静静地听着。他深知,杨昭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足以改变现有格局的力量。这股力量,若能为己所用,则大乾可开万世太平;若不能掌控,则可能反噬皇权。
他拿起那份杨昭之前呈上的奏疏,上面详尽描述了蒸汽机和精钢的诸多用途,以及对矿山、水利、纺织、农业等领域的巨大变革。杨昭甚至在奏疏中提到了“流水线作业”、“标准化生产”等超越时代的理念,虽然用的是古代的词语包装。
皇帝的心中,早已掀起了惊涛骇浪。他渴望力量,渴望一个能超越历代先祖的盛世。杨昭所展现的,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东西。
他放下奏疏,目光扫过殿内群臣。
“诸位爱卿的顾虑,朕都明白。”皇帝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然杨昭所献之物,其利国利民,远超所虑。我大乾欲求强盛,不可固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