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新政阻力大,朝堂风云起

杨昭在兵部大刀阔斧地清理积弊,军务改革初见成效。然而,他并未停下脚步。他清楚,要让大乾真正强盛,仅靠兵部革新远不够。他的视线,已投向朝堂深处的顽疾。

他与皇帝多次密谈,提出了一系列新政方略。其中最先被提上议程的,便是科举改革与土地清查。

朝会之上,杨昭身着镇国公蟒袍,站在百官之首。他提出废除部分陈旧的科举考试内容,增设算学、格物、农学等实用科目,并扩大寒门取士名额。同时,他又奏请清查全国隐匿田亩,限制豪门世家无限制地兼并土地,以减轻百姓负担。

这些新政,无异于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

“国公爷此言差矣!”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礼部尚书周大人,颤颤巍巍地走出队列,声色俱厉。“科举乃立国之本,祖宗之法,岂可轻言更改?算学、格物,皆是雕虫小技,安能与圣人之道相提并论?如此取士,恐坏我大乾百年基业!”

周尚书的话,引来不少附和之声。这些官员,大多是旧有士族门阀的代表,他们的子弟依靠旧制,世代为官,对新政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格外敏感。

“周尚书所言甚是!”另一位户部侍郎也站了出来。“土地乃民生之基,清查隐田,何其繁琐?恐激起民变,动摇国本!”

他们言语间,将杨昭的新政贬得一无是处,甚至将其与“动摇国本”、“坏祖宗基业”挂钩,意图将杨昭打上乱臣贼子的烙印。

杨昭没有争辩,他只是平静地看着这些激动的面孔。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皇帝坐在龙椅上,面色沉静。他信重杨昭,也明白这些老臣的担忧,更清楚他们背后的利益牵扯。

“诸位爱卿所虑,朕已知晓。”皇帝开口,声音威严,压下了朝堂上的喧嚣。“然而,旧制不改,弊端丛生。北疆之战,若非杨昭提出新式火器与练兵之法,我大乾何以大胜?今日之大乾,正需革故鼎新。杨昭所提,并非空穴来风,皆有考量。”

皇帝的话,为杨昭撑腰,也让反对者们收敛了一些。

然而,朝会结束后,针对杨昭的暗流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