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大捷的捷报,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撕裂了京城的夜幕。当战报呈上御案,皇帝细阅杨昭的奏疏,其中对战局的分析,对火器威力的描述,以及对未来战法的展望,字字句句,都透着一股前所未有的锐气。他反复摩挲着那份奏折,指节因激动而泛白。
“好!好一个杨昭!”皇帝猛地起身,在御书房内踱步。他从没想到,大乾的军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脱胎换骨,以少胜多,赢得如此酣畅淋漓的胜利。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对那些质疑新政,阻碍改革的旧臣,最响亮的回应。
次日早朝,皇帝的旨意如平地惊雷,震动了整个朝堂。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杨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以新式战法,大败北疆异族十万大军,保我社稷安稳,功在千秋。特晋封杨昭为镇国公,世袭罔替,入主兵部,总领天下兵马!钦此!”
旨意宣读完毕,朝堂之上,鸦雀无声。
镇国公!世袭罔替!入主兵部!
这三个词,每一个都重如千钧。国公之位,本就尊崇,世袭罔替更是无上荣耀,意味着杨氏的地位将固若金汤。而入主兵部,更是将整个大乾的军权,交到了一个年仅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手中。
许多老臣面色发白,他们曾以为杨昭不过是皇帝一时兴起的宠臣,权势终有止境。如今看来,皇帝对杨昭的信任,已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陛下圣明!”
短暂的寂静后,以左相为首的一批官员率先跪拜,声音洪亮。他们是新政的拥护者,也是杨昭的坚定支持者。
那些曾与杨昭有过龃龉的官员,此刻则脸色铁青,身体微颤。他们曾嘲讽杨昭“痴傻”,曾试图瓜分杨氏产业,如今,那位“痴傻”的少年,却成了权倾朝野的镇国公,执掌兵部,手握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