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捷的余波尚未平息,帝国的巨轮已然调整航向,将目光投向了东南海疆那颗璀璨却蒙尘的明珠——台湾。权力的交接在战火中悄然加速,而新的力量也在时代的浪潮中开始崭露头角。
一、 监国理政,麒麟初啼
养心殿的御榻前,药香依旧浓郁,但崇祯皇帝的气色似乎因南洋的捷报而有了些许好转,虽仍无法处理繁重政务,但已能进行简短的交谈。他拉着太子朱慈烺的手,声音虚弱却清晰:“皇儿……南洋之事,你处置得……很好。有林先生辅佐,朕……放心。”
这句“林先生”,既是肯定,也是一种无形的定位和嘱托。朱慈烺眼眶微红,郑重叩首:“儿臣必不负父皇期许,谨记父皇教诲,倚重太师,安定社稷。”
有了皇帝明确的背书,朱慈烺监国理政愈发得心应手。他开始真正意义上地独立批阅奏章,主持小范围廷议。在处理政务时,他往往先听取林宸和周延儒等重臣的意见,但最终决策时,却愈发显示出自己的主见。
一日,讨论到关于是否在漕运沿线已被铁路分流的部分河段征收“维护捐”以弥补漕工生计时,周延儒主张“体恤旧业,维持稳定”,而林宸则认为“此乃逆势而为,当引导转型”。
朱慈烺听完双方陈述,沉吟片刻后,道:“周先生体恤民情,其心可悯。然太师所言,方是长久之计。漕工生计,当纳入流民疏导章程一并解决,由远洋公司及工徒学堂吸纳。至于旧河段维护,既已非国计民生所必需,便由地方酌情处理,朝廷不应再设捐税,徒增民负。”
他引用了之前林萧制定的章程,做出了符合新政方向的决策,且理由充分。周延儒张了张嘴,最终没能反驳。朝臣们发现,这位年轻的监国,正在迅速褪去青涩,开始形成自己的施政风格。他既尊重林宸的专业判断,也并非全盘接受,而是在权衡后做出自己的决断。这头年轻的麒麟,已然开始在帝国的权力中心发出属于自己的清越啼声。
二、 剑指东宁,谋定后动
台湾,荷兰人称之为“福尔摩沙”,在此建立热兰遮城和普罗民遮城,已窃据数十年。南洋一战,英荷联合舰队遭受重创,退缩至台湾港口,舔舐伤口,但凭借坚固的城堡和岸防炮台,依旧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海军衙门内,气氛严肃。黄龙从前线发回了详细的台湾敌情报告及初步的进攻设想。林宸、兵部尚书(林宸兼任)、以及几位资深海军将领正在进行沙盘推演。
“红毛夷在热兰遮城经营日久,城防坚固,火炮林立,尤其是面向大海的一面,极为难攻。若强攻,即便我军舰炮犀利,也必付出惨重代价。”一位老将指着沙盘上热兰遮城的位置,眉头紧锁。
“我军优势在于舰炮射程与威力,以及新式弹药之破坏力。”林宸沉声道,“然攻城拔寨,终须健儿登岸。不可浪战。”
他仔细研究着苏明远情报网络送来的台湾地图(已比这个时代常见的精细许多),手指点在热兰遮城以北的一处海湾:“此处,鹿耳门。水道狭窄淤塞,红毛夷大型战舰难以进入,防御相对薄弱。若能由此登陆,建立滩头阵地,再水陆并进,围攻热兰遮城,方为上策。”
“可鹿耳门水情复杂,暗礁密布,我军大型战舰同样无法靠近,如何保障登陆?”有人提出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