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巨轮在看似平静的海面上航行,但舵手却骤然感到了脚下的甲板传来不祥的震动。远方的风暴尚未抵达,权力核心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却让整个朝野为之战栗。
一、 宫闱惊变,帝星摇曳
初秋,京郊西苑,一场本该彰显天子与储君和睦、展示新军气象的阅兵,却成了震惊朝野的转折点。
阅兵过程顺利,新军步伐铿锵,火器演练声势惊人。崇祯皇帝朱由检兴致颇高,甚至在太子朱慈烺和林宸的陪同下,亲自试射了一支新式的“崇祯三式”后装线膛铳。铳声清脆,命中靶心,引来一片欢呼。
然而,就在典礼即将结束,崇祯准备起驾回宫之时,异变陡生!许是连日操劳,加上秋日风寒,又或是那后装铳远比旧式火铳更大的后坐力超出了他久病虚弱的身体承受范围,众人只见皇帝身躯猛地一晃,脸色瞬间变得煞白,额头上渗出细密的冷汗,随即剧烈地咳嗽起来,竟至咳出点点猩红,染红了明黄色的龙袍前襟!
“陛下!”
“父皇!”
林宸、太子及近侍们大惊失色,慌忙上前搀扶。现场一片混乱,阅兵仪式戛然而止。崇祯被紧急抬回宫中,太医院所有当值太医被火速召入养心殿。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瞬间传遍整个京城。皇帝呕血病倒!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刚刚因东海大捷而提振的士气,仿佛被兜头浇了一盆冰水。
二、 朝堂暗涌,权力的真空
崇祯病重,无法视事。按照祖制,太子朱慈烺监国理政。然而,这位年轻的储君,虽然聪慧好学,毕竟年仅十余岁,且并无处理复杂朝政的经验。巨大的权力真空骤然出现。
养心殿外,重臣云集,个个面色凝重,心思各异。
首辅周延儒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复杂光芒,他率领内阁成员,率先向太子表忠心,并表示将竭力辅佐,稳定朝局。但其话语间,已隐隐将自己摆在了“托孤重臣”的位置上。
林宸立于一旁,沉默不语。他心中忧虑皇帝的病情,更警惕着这突如其来的变局可能带来的政治风暴。皇帝在,他是无可替代的能臣,是平衡各方势力的支点。皇帝若有不测,他与太子之间那尚未牢固的信任,以及周延儒等旧势力的反扑,都将成为巨大的隐患。
军方代表、勋贵集团、以及各派系的官员,都在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中,重新审视着自己的立场和未来的道路。
太子朱慈烺强忍着心中的惊惧与悲伤,在御榻前接受了崇祯含糊不清的嘱托,开始在一众大臣的辅佐下处理日常政务。他的每一个决定,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周延儒试图引导太子遵循“稳妥”的旧制,而林宸则坚持认为各项新政关乎国本,不可轻废。双方在太子面前展开了新一轮的、更加隐晦却也更加直接的角力。
帝国的中枢,因皇帝的突然病倒,陷入了一种紧张而微妙的停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