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盛世蓝图,海外扬帆

朝堂风波暂息,林宸太师兼首辅的地位稳如泰山。然而,他并未沉溺于权位的巩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未来——帝国的海外开拓与更深层次的制度改革。这注定又将触动无数既得利益者的神经。

一、 朝堂议策,海贸之争

这一日的朝会,议题直接而尖锐:是否应大规模投入国力,组建皇家远洋舰队,开拓南洋,乃至与西夷(荷兰、西班牙等)争夺海上霸权。

户部尚书首先出列,面露难色:“陛下,林阁老!开拓海疆,固然是长远之策。然则,组建大规模舰队,耗费钱粮何止百万?如今北疆仍需重兵布防,各地新政推行亦需银钱,国库虽较往年充盈,亦恐难支撑如此巨耗!臣以为,当以休养生息、巩固内政为先。”

他的担忧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务实派官员的想法。

林宸早有准备,他出列从容奏对:“尚书大人所虑,乃是老成持重之言。然,请问尚书大人,是坐等西夷舰船日益强大,垄断海贸之利,甚至如嘉靖年间倭寇那般,屡犯我海疆,耗费我无数军饷剿抚来得划算?还是主动出击,掌控海权,以海军护商,以商税养军,开辟新的财源来得划算?”

他转向众臣,声音清越:“诸位同僚!目光须放长远!如今一艘满载丝绸、瓷器的海船往返吕宋、倭国,其利可达十倍!若能将我大明之货物,直接运往更远的西洋诸国,其利又将如何?若能掌控南洋香料、西洋白银之贸易,国库岁入,何止倍增?!届时,莫说供养舰队,便是再减北方诸省税赋,亦非难事!”

一位礼部老臣颤巍巍出列,他是顽固的守旧派代表:“陛下!林阁老此言,乃是与民争利,舍本逐末!我大明乃天朝上国,物产丰盈,何须与蛮夷争此锱铢之利?且漂洋过海,风波险恶,实非仁君所为!当秉持仁义,怀柔远人,方显我中华气度!”

林宸闻言,不禁冷笑,目光锐利地看向那位老臣:“王大人!好一个‘天朝上国’,好一个‘怀柔远人’!请问,当西夷手持犀利火铳,驾着坚船利炮,出现在我大明沿海,要求‘公平’贸易,实则强买强卖,甚至占据我澎湖、骚扰我台湾之时,您的‘仁义’和‘气度’,可能让他们退兵?!”

他不等对方回答,语气转为激昂,带着一丝讥讽:“莫非王大人的‘仁义’,便是眼睁睁看着巨利外流,看着西夷用我大明生产的丝绸瓷器换走整船整船的白银,再用这些白银铸造枪炮,反过来威胁我海疆安全?!此等‘仁义’,与资敌何异?!与宋时岁币求和,又有何区别?!”

“你……你强词夺理!”王老臣气得胡子直抖,“海禁乃祖制!擅开海禁,必生事端!”

“祖制?”林宸步步紧逼,言辞如刀,“太祖高皇帝定下海禁,乃因当时沿海张士诚、方国珍余孽未清,倭寇猖獗,不得已而为之!如今情势早已不同,岂能墨守成规?若事事依循祖制,那我等何必推行新政?何必清丈田亩?何必摊丁入亩?直接回到洪武年间,岂不是更合王大人口中的‘祖制’?!”

他环视全场,声音振聋发聩:“诸位!时代在变,强敌环伺!若我大明一味固步自封,沉溺于天朝上国的迷梦,终有一日,会被手持利器的蛮夷用炮火轰开国门!到那时,再谈‘仁义’、‘气度’,不过是亡国之奴的哀鸣!林某所要的,不是与民争利,而是为国开源!不是舍本逐末,而是强根固本!这万里海疆,不应是我们的藩篱,而应是我们通往富强的通途!”

一番连消带打,既有历史分析,又有现实威胁,更有未来展望,将守旧派的“祖制”、“仁义”论调批驳得体无完肤。许多官员听得心潮澎湃,尤其是那些见识过西夷船炮或者了解海贸利润的官员,更是暗暗点头。

崇祯皇帝听着林宸慷慨激昂的陈词,再想到日益吃紧的财政和北方依然存在的威胁,心中天平已然倾斜。开拓新的财源,增强国力,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选择。

二、 御书房密议,长远布局

退朝后,崇祯在御书房单独召见林宸。